■ 刘裕国
盛夏时节,川渝作家环保行采风团走进长江泸州段。一路行走,一路眺望,一江清水,天光云影共徘徊。江水穿越绿意盎然的山川,蜿蜒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镶嵌在星罗棋布的新村中。足至江边,只见流水滔滔,清澈见底,纯如甘露,令人陶醉。终于忍不住,蹲下身来,掬一捧清亮的江水,捞一把飘逸的水草,仿佛一下子捞回了童年的记忆,又回到了童年的河边。
不得不为这一江清水喝彩。翻阅泸州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江河水质月报,2021年3月,长江泸州段水质类别保持为二类水质,高于三类水质国家规定。这是个奇特的数字,难怪有环保专家惊叹:泸州人向新时代交出了长江大保护最靓丽的答卷!
灿烂的阳光洒在江面,江水活力四射,从这里奔涌出川,欢快的浪花向我们频频挥手,向我们尽情诉说……
凝聚共识
2018年6月20日,这是值得泸州人记住的一天。
北京会议中心,专家齐聚,金色的阳光投进玻璃窗,明亮的会场洋溢着热烈的气氛。经过充分讨论,最后形成共识。当主持人宣布《泸州市长江沱江沿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规划》通过评审时,会场即刻响起热烈的掌声。专家们由衷地感到高兴,他们知道,这个规划不寻常,它既是长江经济带第一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规划,也是全国地级市层面第一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规划。
第一个吃螃蟹,泸州人胆从何来?
“这是泸州的战略地位决定的!”泸州市相关领导回答提问,话语掷地有声。
“长江大保护,是新时代的国家战略。在长江流域的版图上,四川的位置至关重要。而泸州,是长江出川的最后一道关口,是长江上游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重大。从某种意义上讲,泸州的长江水以什么质量出川,代表着四川向全国交出一份怎样的长江大保护答卷。”这位市领导向我们进一步阐释,说话时脸上透着坚毅的神色。
泸州地处长江上游,既是四川省生态建设的核心地区、生物多样性富集区、长江上游重点水源涵养区,也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和自然灾害多发区。泸州的决策者清醒地认识到,要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必须首先破除旧的思想观念屏障,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社会共识,成为全民行动。
为此,泸州的决策者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抓”的思路打底,合力使用了三个招数,招招都过筋过脉。
头一招,用科学的规划凝聚社会共识。早在2013年10月,泸州就出台了《赤水河流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并在2014年以后,相继编制了《赤水河(泸州段)区域环境保护规划》《泸州市绿色发展规划》,确定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思路和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如今 “两个第一”的《泸州市长江沱江沿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规划》。
第二招,大刀阔斧优化工业布局。泸州优化沿江产业布局,推进沿江产业、临江企业退江入园,严禁在长江沱江沿岸1公里范围内新建布局重化工园区,严控新建石油化工、造纸、印染等项目。近年来,泸州招商引资频现“拒签门”,为保绿水青山,如果是落后的项目,再大也不引进。泸州市民在调整行动中,看到了党委政府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铿锵步履和坚定决心。
第三招,开展环境信用评价。按照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统一安排部署,泸州对全市59家重点企业开展四川省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工作,评价结果通过市生态环境局网站、“信用泸州”网站等平台向社会公告公示,广泛宣传环保诚信企业,曝光环保失信企业。投入160余万元,在全省率先启动市级环境信用评价系统平台建设,2018年底建设投运后,将全市155家企业纳入泸州市企业环境信用评价范围内。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泸州市的“绿芽积分”活动,这是西部首个个人绿色生活积分。“绿芽积分”点亮了一条人人都能参与的环保征途,让全体市民都成为追光者!
据泸州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泸州启动环保“绿芽”行动,成功推进绿色发展理念在青少年群体中落地生根。2020年,泸州再度发力,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绿芽”行动为发端,建立泸州市“绿芽积分”。这是基于个人绿色行为的数字化激励模式,创新运用碳减排方法学,全方位采集绿色维度数据形成的个人绿色生活积分体系。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记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行为,科学核算个人产生的环保贡献。
说起这件事,家住泸州主城区50多岁的张女士有点激动:“我每步行100步,就会记录1.643g减排量,我每天至少步行5000步,奖励‘绿芽积分’10分。”原来,这是其中的低碳步行项目:绑定微信运动,自动累计减排量。
泸州市这位负责人还介绍说,“绿芽积分”涉及市民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公交出行、支持绑定泸州公交卡、E公交,首次绑定可获得30分“绿芽积分”;绿色金融,支持绑定泸州银行卡,首次绑定奖励200分“绿芽积分”;“绿芽集市”已开,大到家用电器、护肤品,小到零食优惠券等实用商品,都能使用“绿芽积分”免费兑换,让市民的每一个环保行为,都能收获福利回馈。
2021年7月15日上午,在合江县波光粼粼的赤水河畔,泸州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的“放飞生态梦,守护英雄河 ‘绿芽’增殖放流志愿服务活动”拉开序幕。当护鱼员发出洪亮的口令“三二一”时,“绿芽”志愿者们应声将鱼苗放生,一尾尾鱼苗,游入清悠悠的赤水河。活动当天,共放流中华倒刺鲃1000余尾、鲤鱼4000余尾。据介绍,此次放生的鱼苗均为公众通过捐赠“绿芽积分”认领,市民们通过放流鱼苗,为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贡献力量。
泸州市生态环境局长陈进说:“‘绿芽积分’将环保碳减排与公益结合起来,将泸州人生活中的环保行为形成点、连成线、汇成面,科学精准地勾画出一条人人可感、时时可行的环保践行之路,推动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如今,‘绿芽积分’已被生态环境部和中央文明办评选为‘全国十佳公众参与项目’”。
利剑治污
一枝红花、一蓬芦苇、一只彩蝶,动静相宜,相映成趣。轻轻举起相机,屏住呼吸,随着“咔嚓”一声响,一幅精美的微观生态图被定格。你怎么也不会想到,这动人的画面来自合江县城张湾生活污水处理厂渠系中。
合江人很自豪:合江县作为千年古县,是长江上游置县最早的三个县之一。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川渝黔接合部,因长江、赤水河、习水河交汇而得名,境内河溪纵横,水网密布。
合江人很忧虑:农耕文明留下了陋习——雨污混流,直入长江,延续千百年,污染的不仅是长江,更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
今天,历史的脚步在这里出现了新的起伏。
2018年,专题讨论生态环境建设的合江县委常委扩大会,开成了誓师动员会。“一班人”的共识,凝成了誓言:“我们要用壮士断腕的决心来治理水污染,保护母亲河!”
然而,要治污,合江人面临的困难如大山一样沉重。合江是农业县、贫困县,县财政家底太薄。赤水河流经合江7个乡镇,污水治理的面太宽、量太大。请专家一测算,修管网、建厂房、购设备,没有几个亿的投入,治污便是一句空话。可是,全县人不吃不喝,一下也凑不齐这笔钱。分管副县长张霜说:“一想起这件事,吃饭都不香。”
没有时间犹豫,没有工夫叹息。连续两个月,相关人员星夜兼程,马不停蹄地奔走,陆续争取到国家、省、市几千万生态保护资金。不足部分,向社会融资,县财政勒紧腰带投入。合江下大力进行雨污分流的管网建设,从城镇到乡村,确保每家每户的生活污水入管道,雨水入渠系,告别雨污交叉污染的历史。雨水自然排入长江,生活污水通过处理厂进行无害化达标处理。
合江人因时而谋,顺势而为。用有限的资金,在大桥镇将军村建了垃圾中转站。2020年6月投入使用。采用垂直镇压的先进工艺,将千家万户的分类垃圾压缩后,转运至泸州及古叙垃圾发电厂。截至2021年7月底,中转站共计处理生活垃圾48465.55吨。
泸州市兴泸垃圾焚烧发电站,位于纳溪区新乐镇长安村,在长江生态环境大保护中应运而生。一期于2015年12月投运, 二期于2019年7月投运,主要承担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合江县、泸县城市生活垃圾处置工作。2020年,焚烧处理生活垃圾约70万吨,向社会提供约1亿度的优质电能,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大热天,走进合江县城张湾生活污水处理厂,沿污水处理池行走,闻不到烈日下的水臭味。整个厂区,就是一个大花园,绿树成荫,花香阵阵,碧蓝的天幕高挂头顶。这个污水处理厂,引进高科技设备,投入7000多万元,于2017年投入使用,覆盖整个县城。在合江,场镇污水处理厂居然多达26座,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8%以上,这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实为一个壮举。
行走在合江县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遇见两个环卫工人,都是合江人,都是“70后”,身强力壮,模样英俊,干啥都行,可他们偏偏爱上了环卫工岗位。一位叫张学明,干环卫工已经8年,从垃圾清扫清运,干到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从扛扫把到开挖土机、推土机。另一位叫王正平,经历了垃圾清运、清扫、污水处理等岗位。2020年7月,他们双双被调到新建的县垃圾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真真切切见证了合江环保事业的发展与艰辛。张学明在卸料车间当卸料工,每天一辆辆运送垃圾的车辆卸料,撒落在入口处的垃圾,由他一铲一铲地送进存料池。而王正平,调到这个中转站任职驾驶班班长,每天迎日出,送夕阳,带领20多台转运车辆在场镇和村落之间奔忙。张学明、王正平,还有众多的环卫工,岗位不同,却都是距离垃圾最近的人。他们长期与垃圾打交道,个个变得沉稳内敛,个性坚韧。他们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十分高大。
在泸州,有太多的环卫人,为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而负重前行,壮士断腕的决心,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泸州市龙马潭区,有一条罗汉街道,是20世纪30年代组建的一个兵工企业,居民区建得早,基础条件差,雨污混流几十年,是有名的老大难。2018年,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号角吹响,中央督导组把此事作为雨污混流、污染长江的一个典型案例,向当地政府提出来。
没有退路,没有商量。再硬的骨头也得啃,再脏的河水也得蹚。两万多住户,2.6亿元的投入,何等庞大的体系!整治方案一出台,市区两级主要领导督战,夏顶骄阳,秋套雾罩,风雨兼程。老旧排污道曲折而狭长,为了探明底细,他们请来了目前最先进的机器人,钻进污水暗道,把第一手资料提供给建设者。整改分为三步:整治污水明渠,新建生活污水管网,提升环境形象。3年过去,罗汉社区排污系统发生着嬗变。昔日,明渠雨污混流,臭气熏天;如今,绿草茵茵,繁花绽放,彩色的橡胶道蜿蜒相伴,成了市民散步的好去处。生活污水全部进入网管,被输送到污水处理厂。直径一米的管道,像一条游龙,时而钻入地下,时而凌空跃起,成为满目青翠的山岗上一道几何风景图。
2019年,泸县启动了县城和乡镇的雨污分流改造项目,涵盖县城主城区约7平方公里,和濑溪河、龙溪河的15个场镇,共投资8亿元。前段时间,一场大雨袭来,雨污有序分流,成果得到检验。
动真碰硬,利剑治污,现实留给泸州一串闪光数据:2013年以来,泸州市累计投入32.27亿元,建成城市(县城)及一级场镇污水处理厂136个,实现流域内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浴火重生
有句话说得好,污染问题,现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
泸州人在大规模的治理污染中,直面“痛点”,对症下药。如今,一大批传统特色产业浴火重生,提档升级,华丽转身。
先看酒业。泸州,千年酒城,香飘四方,闻名遐迩。然而,由于诸多历史原因,一些地方的酒类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分布散,污染严重。据群众反映,臭水流到河里,水浑了,鱼虾都醉了,越来越少了。小酒厂治污,迫在眉睫。
可真动起手来,政府部门却觉得这事很棘手。
有关负责人道出了苦衷:泸县小酒厂遍及20个镇(街道),按照原则规定,谁污染,谁治理,应当自建污水处理设施。可是,麻烦事来了。建小型的,要几十万元,建大型的,要几百万元,而且还要有专业环保人员来管理和运行。这笔钱可不少,叫小酒厂投入,力不从心。而白酒厂的废水,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比如,每年的夏季7、8月、冬季2月都会季节性停产,设备就要闲着,钱也浪费。当初,一听到自建的风声,泸县的酒厂老板们都叫苦不迭。
思路是逼出来的。
上述意见摆到了县委决策者的案头,一班人连夜挑灯开会,专题商讨。酒厂的代表也请来了。大家共同想办法、提建议,力图找到一个既能管理好,又能运行好的治理方式。
最后,决策者一锤定音:探索建立酿酒废水集中转移处理新模式。充分利用陈年窖酒厂大型污水处理设备的处理能力,实行集中转运处理酿酒废水。县财政出资购买槽罐吸污车,同时,根据集中处理量对企业进行补助。2014年9月,在鼓乐声和一片喝彩声中,该项目正式投运。
2021年7月21日,我们走进泸县酿酒废水集中处理站,见证了这一历史性变迁。
这里有先进的酿酒废水处理工艺。在全国也是较早集中处理小型酒类污水的企业。大数据平台、在线监控系统、预处理系统、生化系统、高级催化氧化系统等,环环相扣,科学有序,确保源头管控,让底锅、晾堂等污水应收尽收。污水通过集中转运处理后,再排入城市污水管网进行第二次处理,确保达标排放。较企业自行处理,不仅降低了企业治污成本,更大大降低了环境污染风险。目前,泸县有61家酒类企业的酿酒废水实行转运处理。集中处理站建立了每个企业的转运处理台账,对废水转运作详细记录,实现废水从产生到排放的闭环管理。
创新废水处理模式,是泸州市执着的选择。除规模较大酒类企业自建设施处理外,其余区县中小企业的酿酒废水,全部集中转移处理。
“轴轳千里、美景绵延、名酒飘香”,一幅崭新而壮美的画卷,正在酒城大地铺开。赤水河畔的悬崖峭壁上,那“美酒河”三个大字,高达41米,鲜红、隽永,20多年前镌刻,前年被修复一新,显得格外耀眼。举头一望,怦然心动。由人民日报社老社长、书法家邵华泽中将应邀书写,为当今摩岩书法字径之最。赞誉、期待、现实,在这里汇成激流,昼夜不息地向东奔去。
“赤水河,万古流。上酿酒,下酿(酱)油。”沿着赤水河逆流而上3公里,走进合江县先市镇下坝村酱油文化产业园,一道奇特的景观闪现在眼前:一排排晒露缸,头戴“棕帽”,依山站立,整齐列队,像卫士一样庄严,静静地守护着身边的赤水河。
迎面走来晒露缸主人,他叫马超,合江先市酿造食品有限公司老总,看上去不到50岁,敦实的身材,一脸的微笑,仿佛装着一肚子高兴事。他说,先市酱油晒露场创立于清代,目前,仅他的这个园子,晒露缸就已发展到1.2万口,全都按新的酿造标准改建。
马超十分感慨:“这几年按照政府指的路子走,对头了!”
马超所在的公司,自清朝末年创业以来,在原址坚守传统手工酿造,打造出“先市”牌酱油、醋等调味品。先市酱油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于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酱油行业唯一拥有“双国宝”的企业。
面对一块块金字招牌,作为先市酱油第五代传承人的马超,却感到肩上的担子沉重。和酱油厂打了大半辈子交道,他清楚,无论生产酱油还是醋,都有泡粮水、清洗容器水、锅底水、冷却水等废水产生,过去用的办法是沉淀、直排,造成空气和河流污染。这些年,生态环保建设的口号,政府部门叫得响,若不跟上趟,企业路子就会越走越窄,企业办垮了,咋对得起老祖宗?
马超横下一条心,对公司的治污设备来了个翻天覆地的改造。采用“厌氧+曝气+消毒”处理工艺,日处理20吨生产废水,经处理后的废水,通过污水管网进入先市镇生活污水处理厂,集中再处理。醋酱醅渣(豆渣)等固体废物如何处理?马超灵机一动,跑到周边村落找村民,陆续签订种养殖协议,由农户及时清运,用作猪、鱼饲料、果树肥料。2020年7月,这套设备开始运行,马超了却了烦心事,农民多了条致富路,两全其美。每天,园区车来车往,留下串串欢笑声。
“如今的酱醋生产园,花红、树绿、空气清新,每天下班,不转悠几圈就不想回家。”说着,马超又是一阵笑,笑得像个孩子。
新环境孕育新希望。眼下,合江酱油文化产业园正在提质增速中扩大规模。总投资5亿元的永兴诚“五比一”新园区,建设工地紧锣密鼓,建设者们干得热火朝天。“我们将充分挖掘传统酿造工艺,打造中国酱油小镇,大力招引豆腐、豆瓣、醋、泡菜、酸菜等酿造食品企业入驻,形成生态食品酿造全产业链,建设赤水河酿造产业集群,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合江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李镠兴奋不已。
从绿掘金
走进尧坝古镇,古榕树撑起的一片绿荫,让人倍感凉爽和惬意。树下的“越石飞霞”石碑,引起了采风者们浓厚的兴趣。
碑为丹霞石质,高近3米,碑帽两角上翘,颇有气势。它刻立于清同治五年,距今150多年,是泸州历史文化名城中的生态文化瑰宝,当地人称之为 “生态警示碑”。两侧挂匾有对联“独立使君歌绿野”“一轮明月照符阳”。石碑题文,记录了保护生态环境,惩戒盗伐,以儆效尤的故事。碑文记载告诉人们,我国古代贤哲早已有了保护林木和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意识。
尧坝古镇位于川、黔、渝三省市接合部,合江县、江阳区、纳溪区三县区的接合点,是三省区域联动旅游发展的金三角之心。近年来,尧坝镇党委政府一手抓防洪治理,一手抓绿色发展,瞄准生态旅游经济发力。2017年,尧坝古镇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古镇保留完好,建筑完整,被清华大学古建筑著名教授陈志华称为“川南古民居的活化石”。
多年来,泸州市委各届班子都有一个共识:走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才是长江大保护的治本之策。他们坚持不懈地将维护生态健康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从绿掘金”。一系列大手笔运作,振奋人心。
——现代林业基地突飞猛进。完成新造竹林15.78万亩、改造低产竹林10.16万亩、木质原料林6.62万亩。全市竹林基地总面积320万亩,面积居全省第一。
——林产工业转型升级。全市现有制浆造纸、竹木加工、家具制造、林化产品加工企业600余家,2020年实现林工年产值39.76亿元,比上年增长19.76%。
——生态旅游闹红乡村。双沙菜花节、纳溪金秋桂花节,黄荆山地车度假营、尧坝千亩乡村湿地公园、玉兰山景区琴蛙湖千亩高山湿地公园……一个个生态旅游项目接踵而至,一批批游客纷至沓来,开启了全域旅游的新篇章,拓宽了群众的致富路。
纳溪区绿竹变身,魅力无比。泸州高新竹产业园区成为靓丽名片,西部竹产业创新发展联盟迅速崛起。合作者争先恐后,他们分别是国际竹藤中心、江西中医药大学、四川省林业产业联合会、四川省林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集教育、培训、研发、交易等为一体的服务业示范园,展现勃勃生机,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
“产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农房变客房。”纳溪区依托93.6万亩竹林资源,融合旅游、文化、酒等要素,实现竹旅融合发展,助推村民增收致富。目前,全区建成民宿326家,精品农家乐130余家,省级森林康养人家5家。
如今的泸州乡村,处处是动人心魄的新画卷。
炽烈的阳光投进合江荔枝产业园,起伏的山峦绿意盎然,星罗棋布的荔枝地被揽入怀,足足有15万亩!位于长江、赤水河、习水河三江交汇处的荔枝产业园,山水相依,绿意同源,风吹绿野,这里回荡着时代的交响。
荔枝种植大户周远明,是这个园区大家庭中的一员,他家住荔江镇花桂村十一社。自从县里打造了荔枝产业园,他就不再外出打工,结束了几十年浪迹天涯之苦。回到家里,一门心思种荔枝,每年收入20多万元。周远明说:“过去祖祖辈辈也种荔枝,可从来没有卖出今天这样的好价钱,最贵的每市斤260多元!”
“为啥这么贵?”“当然要这么贵。”周远明挤挤眼,接着说,“我们种荔枝,用的都是绿色有机肥和农家肥,地里安装了太阳能杀虫灯,打的生物杀虫剂,送去检验都达到了出口标准。”
谈起合江县现代农业园,相关负责人李泳很激动:“近年来,园区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目标,走的都是新路,敲的都是实锤。”
以“农牧结合、循环发展”为抓手,“农户微循环、园场小循环、合作中循环、市场大循环”,这四种循环模式,齐齐铺开,毫不含糊。建循环种养殖区,荔枝园瞄准了温氏小寨、天兆正邦两个猪场,以它们为核心,配套周边种植基地,经过精确计算,1亩荔枝消纳3头猪所产粪污。
荔枝园区依托良好的山水资源环境,搭建产学研政合作平台,深化与华南农大、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等合作,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发展无污染、无公害农业。组建川渝滇粤桂琼闽七省荔枝产业联盟。合江荔枝成功出口美国、加拿大,实现四川省新鲜蔬果出口美国市场零的突破。2020年,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万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22%。
边走边聊,对合江绿色农业,李泳如数家珍。据他介绍,赤水河流域沿线地势平整、土壤肥沃,是合江县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主产区。近年来,合江县改善生态环境,除了大力发展荔枝产业,还让高粱、真龙柚产业生机勃发。
2019年,一笔农业大订单,让沿江村民奔走相告。他们与郎酒集团合作,发展12万亩糯红高粱,属于为赤水河流域生态产业量身打造。大桥镇土地坝村,2020年被确定为糯红高粱种植示范村,村民依靠种植高粱人均增收逾5000元。
真龙镇是合江县真龙柚的主产区,种植面积达4.5万亩,常年产量达3800万公斤,产值达3.2亿元。2020年,合江县提档升级真龙柚博览园,打造市级现代农业园区,争创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如今,赤水河两岸,荒山变绿,山间添绿,产业增绿,在“绿色马车”的拉动下,泸州绿色经济正在稳步向前发展。
密织“天网”
2020年夏天,美丽蓉城。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标兵和岗位能手竞赛正在展开。赛场上,气氛热烈,参赛者来自全省21个市州,个个摩拳擦掌,踊跃登场,各显身手。
在这些竞技队伍中,泸州队尤其引人注目。10名参赛队员均进入决赛,并获得“标兵”或“能手”称号,成为全省唯一一支大满贯队伍。队员们兴奋不已,不约而同地把掌声和拥抱都送给了泸州队总教练闫海全。
闫海全无愧于总教练这个称号。他2009年硕士毕业后,怀揣着梦想,离开黑龙江佳木斯老家,投身到四川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建设中,逐步成长为专家型人才。他是四川省环境应急专家、沱江流域环境保护法律专家,2018年被评为“四川省十大最美基层环保人”。他是四川省泸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副站长。
作为环保监测人,考验他的不仅是技能,还有意志和体魄。
闫海全,一个壮实的东北小伙。2014年5月,他主动请缨,去了条件最艰苦的西藏那曲地区,进行技术援藏。那曲海拔4500米,他每天顶着强烈的高原反应,流着鼻血,咬牙坚持工作。中途病倒入院,出院后,医生劝他回内地进行康复治疗,可他当天就返回那曲。因为援藏,他患上了慢性支气管哮喘,至今仍未痊愈。他说:“我一点不后悔,如果再让我选择,我还去西藏!”雅安地震,他率队出征,风雨无阻,无所畏惧,在6天5夜的忘我工作中,足迹踏遍了芦山县每一个乡镇,用心监测群众饮用水源安全。
在泸州,有太多像闫海全这样的“哨兵”,忘我地行走在监测线上。他们用环保监测人特有的担当和奉献,为青山绿水密织“天网”。
四川省泸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位于泸州市江阳区忠山路四段23号,在这里,我们见证了环保监测的一流设施和人才队伍。据中心主要负责人介绍,该中心拥有先进监测仪器设备784余台(套),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95%以上,其中研究生27名,本科生26名。泸州市境内共有各级水质自动监测站31个,共同构成全市监测预警体系。
提起泸州环境监测站监测室主任赖恩阳,同事们都交口称赞,都说他有一双铁脚。蹚河道江塘,进企业厂矿,对水质、空气、噪声进行监测,一年到头从来不见闲着,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赖恩阳说:“对企业排放的烟尘废气采样有点恼火,背着30多斤的监测设备,攀爬几十米高的烟囱,镂空的爬梯近乎垂直,每次往上爬,腿肚子打颤,心也在抖。”赖恩阳停顿一下,又说,“害怕和累都不算啥子,高温炙烤才难受。楼梯就嵌在高烟囱外壁,人一靠近梯子,就能感觉到热烘烘的,铁梯子滚烫,有一次,我的胶鞋底‘嗤嗤’冒烟,都被烫化了。”
赖恩阳介绍,对河水的监测,是经常性的工作。有时到河边采集水样,需要顺着河坎来回爬,鞋子和衣服难免被弄湿,沾满泥浆。要是遇到大冬天,衣服裤子湿了,冻得上下牙打架。
在赖恩阳看来,为了保证拿到精准的数据,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得一丝不苟。
同样在监测线上奔走的李勇,与赖恩阳监测员的称谓不同,他叫“河长”。
泸州市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市、县、乡、村、组五级联动”,以“河长制”促“河长治”。
李勇是泸县玉蟾街道祥和社区党委书记,2017年开始担任濑溪河祥和社区段的河长。李勇说,头衔多了一个“长”字,感觉压力增添了无数倍。
濑溪河,沱江一级支流,是泸州市六大主要河流之一。2019年,濑溪河胡市大桥国考断面水质未达到三类标准考核要求,被纳入2020年全省重点小流域挂牌督办整治事项,泸州市将濑溪河水质达标作为全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头号工程,全力攻坚。
“每周巡河两次,护水护岸。”李勇说。巡河并不是简单地走走看看,河道有没有漂浮物,有没有非法排污口,有没有非法破坏河堤现象,水质是否变差……都是李勇关注的重点。在泸州濑溪河流域,像李勇这样的河长有239名。
张剑当过16年海军,2017年转业回泸州,被分配到龙马潭区水务局工作,是泸州龙马潭区胡市镇河长办副主任。说起水,张剑就来精神,他说:“和海水打了十几年交道,现在和河水打交道。”
2020年5月9日,张剑和同事巡查濑溪河,他看到一股污水涌动,怀疑一排水口附近有暗管。张剑二话没说,脱掉衣服,纵身一跃,跳进河里。他在5米多深的水下,将该排水口附近20米长、5米宽的水域摸了个遍,发现没有暗管,才放心上岸。巡河中,见水面有菜叶、杂草漂浮,他总会第一时间进行打捞。“不能在河边洗衣服,因为洗衣粉含磷会污染水体。”他走村串户,不厌其烦地宣讲,给当地村民留下深刻印象。一河一长,各方有责,合力守护碧水。眼前的一份工作简报,是有力的注释。2020年,濑溪河市级河长巡河15次、召开专题会议9次,一批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区县总河长巡河24次,召开濑溪河河长制工作会议34次,区县、乡镇级河长巡河2288次,实现河湖巡查全覆盖,确保濑溪河流域环境问题早发现、早整治。
提士气,强担当,泸州市建立全新的领导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总河长,市委副书记担任副总河长,四套班子有关领导担任市管六大河流河长,并设立市总河长办公室、市河长制办公室。落实市、区县、乡镇、村、组五级河长,4968名河(段、片)长全部到位,累计巡河71711次,一批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加强流域联防。重庆市永川区位于龙溪上游,共护一江清水,是川渝两地共同的责任。相关区县和部门主动沟通对接,构建起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流协同管理保护机制。7月2日,龙溪河流域迎来一群特殊的“哨兵”。水边,河岸,留下了他们奔忙的身影,泸州市与永川区开展河湖长制联合巡查。泸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龙溪河市级河长何洪波,永川区副区长、龙溪河区级河长宋朝均参加联合巡查。
2021年7月22日,我们来到泸县濑溪河龙脑桥。龙脑桥又名龙脑石,修建于明洪武年间,为泸州龙桥文化生态园内的主要景观文物。在和煦的阳光下,桥体与波光粼粼的水面交相呼应,浑然天成。2020年1月至今,国家考核断面濑溪河入沱江水质平均值为三类。
行走在泸州大地,仰望天空,白云悠悠;迎风轻嗅,荷香阵阵。生态文明建设的华丽篇章,是由无数青山绿水守护者用智慧和心血绘就的。
本文原载于《时代报告》2021年第11期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