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砀山建投债权合同存证政信定融项目(砀山县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地址)

余老师 90 0

  中国历史上的50场著名战役/战争!从春秋到抗日战争结束!通过这些大战!让我们看看哪个省的人最矫勇善战!

  

  

  

  先上目录,方便阅读

  1.繻葛之战 河南PK 周天子

  2.城濮之战 山西 PK 湖北

  3.柏举之战 江苏PK 湖北

  4.晋阳之战 河北 PK 山西

  5.马陵之战 山东 PK 山西

  6.长平之战 陕西 PK 河北

  7.秦灭楚之战 陕西 PK 湖北

  8.巨鹿之战 江苏PK 陕西

  9.彭城之战 江苏PK 四川

  10.垓下之战 四川 PK 江苏

  11.漠北之战 汉族 PK 匈奴

  12.昆阳之战 湖北 PK 河南

  13.官渡之战 山东 PK 河北

  14.赤壁之战 江苏PK 山东

  15.夷陵之战 江南 PK 西南

  16.晋灭吴之战 北方 PK 江南

  17.淝水之战 江苏PK 陕西

  18.隋灭陈之战 北方 PK 南方

  19.虎牢之战 山西 PK 河北

  20.三征高巨丽 汉族 PK 朝鲜族

  21.长安之战 山东 PK 大唐

  22.高平之战 河北 PK 沙陀

  23.雍熙北伐 汉族 PK 契丹

  24.澶州之战 汉族 PK 契丹

  25.郾城之战 河南PK 女真

  26.崖山海战 汉族 PK 蒙古

  27.鄱阳湖之战 安徽 PK 湖北

  28.徐达北伐 安徽 PK 蒙古

  29.土木之变 汉族 PK 瓦刺

  30.万历朝鲜汉族 PK 小日本

  31.萨尔浒战役 汉族 PK 满族

  32.天京保卫战 湖南 PK 广西

  33.淮镇捻之战 安徽 PK 安徽

  34.辛亥革命 湖北 PK 江苏

  35.直皖战争 河北 PK 安徽

  36.直奉战争 河北 PK 东三省

  37.北伐战争 大混战,广东最为耀眼

  38.南昌起义 湖南 PK 广东

  39.中原大战 两广 PK 山西、陕西

  40.九一八事变 中国 与日本,中国是东北军

  41.淞沪会战 中国 PK 日本,中方中央军、东北军等,湘军绝唱

  42.太原会战 中国 PK 日本,中方中央军、粤军、晋绥军、西北军、东北军等

  43.徐州会战 中国 PK 日本,中方中央军、西北军、川军等,川军牺牲巨大

  44.武汉保卫战 中国 PK 日本,中方西北军、中央军、粤军、川军和桂军等

  45.长沙会战 中国 PK 日本,中方中央军、西北军、粤军、川军和桂军等

  46.昆仑山战役 中国 PK 日本,中方西北军、中央军、粤军、川军和桂军等

  47.上高会战 中国 PK 日本,中方西北军、中央军、粤军、川军和桂军等

  48.远征缅印 中国 PK 日本,中方中央军、杂牌军等

  49.衡阳保卫战 中国 PK 日本,中方中央军、西北军、川军、粤军和桂军等

  50.湘西会战 中国 PK 日本,中方中央军、西北军、粤军、川军和桂军等

  1.繻葛之战

  ~前言~:东周初期,诸侯国崛起,适时,郑国最为强大。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周桓王即位。周桓王对郑庄公实行强硬政策,

  削弱其对王室的控制,免去其卿士之职,郑庄公也不再朝见周王。周桓王为维护王室尊严,于是率陈、蔡、卫三国军队讨伐郑国,郑庄公派兵抵抗,两军战于襦葛。

  时间:公元前707年

  地点:繻葛(今河南省长葛市北)

  参战方:郑国 PK 东周、陈国、蔡国、卫国

  省份:河南PK 周天子

  郑军统帅:郑庄公 周联军统帅:周恒王

  主要将领:曼伯、祭足、原繁 周公黑肩、虢公林父

  兵力对比:不详 伤亡:不详

  过程:郑大夫曼伯指挥郑右军方阵首先攻击周室联军左翼的陈军。陈军一触即溃,逃离战场,周室联军左翼即告解体。与此同时,祭仲也指挥郑军左方阵进攻蔡、卫两军所在的周右翼部队,稍经交锋,蔡、卫军便纷纷败退。周中军为溃兵所扰,阵势顿时大乱。郑庄公见状,立即摇旗指挥原繁的中军向周中军发动攻击。祭仲、曼伯所分别指挥的郑左右两方阵也乘势合击,猛攻周中军。失去左右两翼掩护协同的周中军无法抵挡郑三军的合击,大败后撤,周桓王本人也身负箭伤,被迫下令脱离战斗。

  意义:繻葛之战使周天子的威严一落千丈,战后周王室开始衰弱,诸侯国势力大增,竞相争霸

  后记:繻葛之战使周天子威信扫地,只有周天子拥有制作礼乐及发令征伐的权力的传统从此消失。继郑国之后,齐国、晋国、楚国,秦国等大国先后兴起。诸侯争霸,周王室无力征讨,天子之位,形同虚设。

  

  

  2.城濮之战

  ~前言~:春秋时期,晋文公与楚成王为争夺中原霸权,遂援宋拒楚。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撤到预定的战场——城濮一带。

  时间:公元前632年

  地点:城濮(今山东鄄城县)

  参战方:晋军 PK 楚、陈、蔡联军

  省份:以“山西”主力、河南、河北 PK 以“湖北”为主力、湖南、河南、安徽、江西(最为集中势力范围)

  晋军统帅:狐毛楚军统帅:子玉(籍贯、出生地均不详)

  晋军将领:先轸、狐偃 楚军将领:子西、子上(同上)

  兵力对比:晋军5万 PK 楚、陈、蔡共10万

  伤亡:不详。

  过程:晋军在城濮严阵以待楚军。子玉狂傲声称:"日必无晋矣。"当两军接触之时,晋下军佐胥臣率所部用虎皮蒙在马身上,首先冲击楚右翼的陈、蔡军,陈、蔡军惊骇逃散,楚右军溃败。楚子玉、子上见右军溃败,怒火中烧,加强对晋中军和上军的攻势。晋右翼上军狐毛设将、佐二面旗帜,令二旗后退,引诱楚军。晋下军栾枝所部也以车辆曳树枝奔驰而伪装后退。楚子玉以为晋右翼败退,令楚左军追击,所以对陈、蔡及右翼军溃败并未理会。楚左军追击晋上军时,侧翼暴露,晋先轸、郤溱率中军拦腰截击,狐毛、狐偃率上军夹攻楚左军,楚左军溃败。楚子玉见左、右军皆败,遂下令中军停止进攻,得以不败。子玉率残兵退出战场,后引咎自杀于归途中。晋军进占楚军营地,休整三日后,胜利班师

  意义:城濮一战使晋文公建立了霸权,楚国北进锋芒受到挫折,被迫退回桐柏山、大别山以南地区。中原诸侯无不朝宗晋国

  后记:城濮之战是春秋时代晋国和楚国争夺霸权的一场关键之战, 以晋国取胜而告终,众多的诸候国都卷入了这场两强相争。此战也是中国历史上已知最早有详细记载的战例,

  也是诱敌深入战术的典范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朝觐周王,会盟诸侯,向周王献楚国俘虏四马兵车一百乘及步兵一千名。周襄王正式命晋文公为侯伯。

  晋国终于实现了“取威定霸”的政治、军事目标。

  

  

  3.柏举之战

  ~前言~:公元前506年,楚国发兵围攻蔡国。吴国君臣认为倾全力攻楚的良机已至,决定以救蔡为名,经淮道秘密绕过大别山脉,从楚守备薄弱的东北部突入楚境,对楚国实施打击。此战堪称春秋时期最为悲壮一战。

  时间:公元前506年

  地点:柏举(今湖北省麻城)

  参战方:吴军 PK 楚军

  省份:江苏PK 以“湖北”为主力、湖南、河南、安徽、江西

  吴军统帅:孙武(山东省惠民县) 楚军统帅:沈尹戌(不详,仅记载为楚庄王曾孙)

  吴军将领:伍子胥(安徽省阜南县)、伯嚭(不详,晋国人) 楚军将领:子常、史皇(均不详)

  兵力对比:吴军3万 楚军:20万

  伤亡:楚军全军覆没

  过程:子常为了与沈尹戌抢功,违背沈制定的原定作战计划,提前渡过汉水攻击吴军,吴军以逸待劳,打败楚军。史皇战死,子常弃军逃往郑国,致使楚主力部队遭遇全歼。沈尹戌闻讯率本部南下赶来救援遭孙武指挥吴主力包围,沈尹戌身负三处重伤,仍无法冲出包围。最后沈尹戍见大势已去,遂令其部下割下自己的首级回报楚王。楚王得知前线兵败,遂率亲信西逃。消息传到军前,楚军立即涣散。公元前506年农历11月29日吴师攻入楚国都城郢都

  意义:柏举之战是春秋末期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大战。吴国在经过6年的“疲楚”战略后,一举战胜多年的强敌楚国,给长期称雄的楚国以空前的创伤,从而使吴国声威大振,

  为吴国进一步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记:伍子胥进入郢都后,寻得楚平王之墓,开棺并鞭尸三百,又寻找楚昭王。随国收留楚昭王,阖闾命随国交出,但随国因为占卜结果不利而拒绝。申包胥得知伍子胥鞭尸,

  派人指责伍子胥,并于公元前505年春到秦国求救。秦哀公命大将子蒲、子虎率五百乘战车联同残余楚军南下帮助楚复国,败吴军于沂,楚将子西也率兵于军祥击败吴军,

  秦楚联军也灭亡了吴的属国唐国。此时,越国乘吴国内空虚发兵进袭吴都,夫概又企图夺取王位,吴王阖闾被迫于同年九月撤离楚地,引兵东归。楚国虽然复国,但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4.晋阳之战

  ~前言~:春秋晚期,晋国于是只剩赵、韩、魏、智四大贵族集团。其中智氏势力最大,智氏向赵氏索取土地不成遂联合韩、魏两军,组成三族联军攻赵。

  时间:公元前455年

  地点: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

  参战方:赵军 PK 智、魏、韩联军

  省份:山西、河北 PK 山西、河南(按当时赵氏、智氏、魏氏、韩氏的势力范围分布)

  赵军统帅:赵襄子 联军统帅:智伯

  兵力对比:不详 伤亡:不详

  过程:赵襄子看出了韩、魏两氏与智伯之间这种滋长中的矛盾,决心巧妙加以利用。便派遣张孟谈乘夜潜出城外,秘密会见韩康子和魏桓子,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两家暗中倒戈。三月丙午日夜,韩、魏军秘密出动,杀死守河堤的智吏,突然决堤放水反灌智军。智军因忙于救水而陷于混乱。韩、魏军急从两翼进攻。赵襄子则亲率精锐从正面出城反击,大败智军,擒获智伯,遂解晋阳之围。

  意义:在这场战争中,赵、韩、魏三卿杀智伯而三分其地,灭亡智氏族,壮大了三族的力量,从此形成“三家分晋”的局面。史家多将此视为揭开战国历史帷幕的重要标志。

  后记:智伯的灭亡后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由此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霸权政治结束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揭开了。

  

  5.马陵之战

  ~前言~:桂陵之战后,魏国虽元气大伤,但经过几年的休整后,魏国逐渐开始恢复对外进攻。公元前341年,魏国再次发兵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采用孙膑“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的主张,与韩结好却不急于发兵。待韩军五战五败,魏军也实力大损时,才于次年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发兵救韩

  时间:公元前341年

  地点:马陵(山东省郯城马陵山)

  参战方:齐军 PK 魏军

  省份:山东 PK 山西、河南

  齐军统帅:孙膑(山东省阳谷县)、 魏军统帅:庞涓(河南省开封市)

  虽然田忌才是名义上的统帅,但我还是换成了孙膑这种情况后面还会有

  齐军将领:田忌、田婴 魏军将领:太子申(均不详)

  兵力对比:齐军不详 魏军10万

  伤亡:魏军全军覆没,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

  过程:庞涓在接连3天追下来以后,见齐军退却避战而又天天减灶,武断地认定齐军斗志涣散,士卒逃亡过半。于是命令部队丢下步兵和辎重,只带着一部分轻装精锐骑兵,

  昼夜兼程追赶齐军至马陵,见剥皮的树干上写着字,但看不清楚,就叫人点起火把照明。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便万弩齐发,给魏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魏军顿时惊恐失措,

  大败溃乱。[4]庞涓智穷力竭,眼见败局已定,遂愤愧自杀。[8]齐军乘胜追击,又连续大破魏军,前后歼敌10万余人,并俘虏了魏军主帅太子申。

  意义:齐魏马陵之战是《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具体运用,闪烁着孙膑军事思想的光辉。作为中国古代军事 史上的一个著名战例,齐魏马陵之战知名度高,传播范围广,影响大,不仅有极高的军事研究价值,而且对新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外交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后记:魏国在早期吴起变法中一跃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的国家,此战从根本上削弱了魏国的军事实力。从此,魏国一步步走下坡路,失去了中原的霸权。而齐国则挟战胜之威,力量迅速发展,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强大国家

  

  

  6.长平之战

  ~前言~: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降秦,同上党郡的百姓谋划之后决定利用赵国力量抗秦,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于是,冯亭便派遣使者通报赵国。赵孝成王决定接受上党,派平原君去上党接收土地,同时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以防备秦军来攻。此事引起秦国的不满,秦国决定出兵攻赵!此战为中国古代

  三大战役之一。

  时间:公元前260年

  地点: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

  参战方:秦军 PK 赵军

  省份:以“陕西”为主力,甘肃、山西 PK 以“河北”为主力,河南、山西(根据国家所在势力分布)

  秦军统帅:白起(陕西省宝鸡眉县) 赵军统帅:赵括(河北省邯郸市)

  秦军将领:王龁(不详) 赵军将领:廉颇(山西省太原人)被接替

  兵力对比:秦军60万 赵军45万 (多么庞大的数字。。不愧是战国后期最强两国的决战)

  伤亡:赵军全军覆没,赵括战死。秦军也伤亡大半

  过程:赵孝成王中了反间计,改派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接替廉颇,秦昭王得知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后,便暗地里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命王龁担任尉官副将。

  在赵括出兵进攻秦国军队的时候,白起命令秦军佯装战败溃退,赵括不问虚实,就命令赵国的军队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营垒,但是赵国的军队无法攻破坚固的秦军营垒。

  白起命令一支2万5千人的部队突袭到赵军出击部队的后方,截断赵军的后路,又命一支5千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只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赵军的粮道。白起又派出轻装精兵向赵军发动多次攻击,赵军数战不利,被迫就地建造壁垒,转为防御,以待救援。前260年历九月,赵军主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士兵们相互残杀为食。

  赵括将剩余的赵军组织成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了四、五次后仍不能突围。于是,赵括亲帅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国军队因无主将指挥,40万士兵向秦将白起投降。

  白起说:“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再生事端。”于是白起用欺骗的手段,命令秦国军队将赵国降兵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纪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

  意义: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东方六国从此再无一国能单独面对强秦,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

  后记:长平之战,秦军取得了巨大胜利,大大地削弱了赵国,为秦完成统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长平之战胜利后,白起又分秦军为三路,扩张战果:命王龁率一军攻占赵国的皮牢;

  命司马梗率一军北上,夺取太原;白起亲帅大军准备攻打赵国首都邯郸,想一举灭亡赵国。但秦昭襄王没听白起的建议,在失去时机的情况下攻打邯郸,结果在后来的邯郸之战中,秦国失败。赵国获得了喘息的机会。

  

  

  7.秦灭楚之战

  ~前言~:秦王政二十一年,秦将王贲率军进攻楚国北部,开道击魏,揭开了攻灭楚国的序幕。此战为秦扫六合中,最为艰难的一战。

  时间:前226年—前223年

  地点: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大部等地的作战。

  参战方:秦军 PK 楚军

  省份:以“陕西”为主力,甘肃、山西、河南、河北 PK 以“湖北”为主力,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

  秦军统帅:王翦(陕西省富平东北) 楚军统帅:项燕(江苏省宿迁市)

  秦军将领:蒙恬(山东省蒙阴县)、王贲(陕西省富平东北)

  兵力对比:秦军前后共投入80万 楚军举国之力

  伤亡:未知

  过程:李信和蒙武率20万大军,乘楚国内讧之机,分兵两路进攻楚国。前225年,李信率一军进攻平舆,蒙武率一军攻打寝,均击败楚军,会师城父。楚王派将军项燕率军抵抗。

  项燕挥军尾随秦军,追击三天三夜,乘秦军轻敌无备,在城父发起突然袭击,大败秦军,占其两座营垒,杀死7名都尉。李信带残兵逃回。秦王赵政认识到楚虽已衰弱,但毕竟地广人众,仍具有一定实力,非轻易可灭。他亲赴频阳王翦家,敦请其统兵出征,并按其要求调军60万归其指挥。前224年,王翦和蒙武率领60万大军再攻楚国。攻占平舆后,楚国征调全国兵力,命项燕率领与秦军决战。王翦采取了坚壁自守、避免决战、养精蓄锐、伺机出击的作战方针。楚军多次挑战,终不肯出。王翦与士兵共同生活,并关心其饮食、起居,注意其劳逸结合,同时开展投石和跳远运动,以提高士兵的体力及战斗技能。楚军求战不得,日久斗志松懈,项燕只好率军东撤。王翦抓住战机,挑选精兵在前,实施追击,在蕲南大败楚军,杀死项燕。秦军乘势攻取了楚国的许多城邑。前223年,王翦、蒙武率领秦军继续向楚国纵深进攻,一举攻破楚都寿春,俘楚王负刍,楚亡

  意义:作为最后障碍的南方大国“楚国”终为强秦所灭,此时东方六国仅余齐、燕两个整天互相厮杀,对秦构成不了丝毫威胁的诸侯国了。

  后记:再后来就是秦灭燕、齐。统一全国啦

  

  

  8.巨鹿之战

  ~前言~:公元前208年,秦军上将军章邯打败并杀死楚地反秦义军首领项梁后,认为楚地已不足忧,于是渡过黄河,汇合前来增援的王离军20万一起攻打赵国,大败赵军。

  这时候,赵歇为王,陈余为大将。张耳为国相,都逃进了巨鹿城。章邯命令王离、涉间包围了巨鹿,自己的军队驻扎在巨鹿南边,筑起两边有墙的甬道给他们输送粮草。

  无奈之下赵王派使者向楚怀王以及各国诸侯求援。楚怀王遂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军数万北上以解巨鹿之困。。。

  时间:公元前208年

  地点: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西南)

  参战方:楚军 PK 秦军

  省份:以“江苏”为主力的诸省 PK 以“陕西”为主力的诸省(项燕、项羽在吴中郡下属各县募兵)

  楚军统帅:项羽(江苏省宿迁市) 秦军统帅:章邯(不详,仅记载为秦人)

  楚军将领:范增(安徽省巢湖市)、英布(安徽省六安市)、蒲将军(不详,仅记载和英布一起投奔项羽) 秦军将领:王离(陕西省富平县)、苏角、涉间、司马欣(均不详,仅记载为秦将)

  兵力对比:楚军5万 秦军40万

  伤亡:秦军全军覆没,主将章邯投降,副将王离连同20万秦军一道被坑杀。

  过程:十一月,项羽痛斥宋义并杀死了他。楚怀王遂封项羽为上将军,并令英布和蒲将军两支楚军也归其指挥。十二月,项羽率楚军到达巨鹿县南的黄河,立刻派遣英布和蒲将军率

  2万义军渡过河,援救巨鹿。二将渡河后初战小胜,赵将陈余又催促进兵。接着,项羽率领全军渡过黄河,命令全军破釜沉舟,烧掉房屋帐篷,只带三日粮,以示不胜则死的决心,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奔巨鹿,击败章邯部保护甬道的秦军,断绝王离部的粮道,包围了王离军队。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军把王离的军队包围起来,

  个个士气振奋,以一当十,越战越勇。经过九次激烈战斗终于打退章邯,活捉了王离,杀死了秦将苏角,秦将涉间举火自焚,其他的秦军将士有被杀的,也有逃走的,

  围困巨鹿的秦军就这样瓦解了。

  意义:此战为我国古代四大以少胜多战役之一,它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经此一战,秦朝已名存实亡

  后记:与项羽北上救赵、俘虏王离、迫降章邯的同时,刘邦趁秦军主力被牵制在河北,也乘虚自率一军向西进发,首先进入关中。于前207年八月突破武关,十月进入咸阳,

  秦王子婴出降,秦朝灭亡。

  

  

  9.彭城之战

  ~前言~:秦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诸侯。刘邦被封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汉中),为争夺天下,刘邦乘项羽攻打齐、赵之机,刘邦乘田荣起兵反楚,项羽出兵齐地之机,袭占关中。公元前205三月齐、楚军胶着于城阳,楚都彭城空虚。刘邦即以项羽杀害楚怀王为口实,在洛阳聚集各路诸侯联军56万,分路进攻彭城。。。

  时间:公元前205年

  地点:彭城(今江苏徐州)

  参战方:楚军 PK 汉军

  省份:以“江苏”为主力中东部诸省 PK 以“陕西”为主力西部诸省(根据秦亡后封地势力)

  楚军统帅:项羽(江苏省宿迁市) 汉军统帅:刘邦(江苏省沛县)

  楚军将领:龙且(不详,仅记载楚人)、季布(江苏省宿迁市) 汉军将领:曹参(江苏省沛县)、周勃(江苏省沛县)灌婴(河南省商丘)

  兵力对比:楚军3万骑兵 汉军56万

  伤亡:刘邦仅率数10骑逃走

  过程:刘邦军由西向东连克砀,萧,顺利攻占彭城。项羽闻讯,留部将继续攻齐,自率精兵3万由鲁迅速南下,出胡陵占领萧县,切断联军退路,随后,由西向东反攻。楚军乘刘邦纵情享乐,疏于防范之机,晨时开始进攻,

  中午即大破联军,将刘邦所部挤压于谷水、泅水之地。联军自相践踏,被楚军斩杀10余万人,余部向西南山地溃退。楚军追至灵壁的睢水再歼联军10余万汉军逼入睢水,并围困刘邦,意图生擒。值大风骤起,飞沙走石,刘邦率数十骑乘机逃走。此战,刘邦遭到严重挫折,诸侯纷纷背汉向楚。

  意义:揭开了楚汉战争序幕

  后记:项羽在这场完胜的战役却留下了遗憾,在此战并无抓到主帅刘邦,使刘邦逃往西边,占据荥阳成皋之地利,依靠关中汉中之资源。拉开四年之久的楚汉角逐战。。。

  

  

  10.垓下之战

  ~前言~: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

  时间:公元前202年

  地点:垓下(今安徽灵璧县)

  参战方:汉军 PK 楚军

  省份:“陕西”为主力西部诸省 PK 以“江苏”为主力中东部诸省

  汉军统帅:韩信(江苏省淮安市) 楚军统帅(江苏省宿迁市)

  汉军将领:英布(安徽省六安市)、彭越(山东省巨野县)、灌婴(河南省商丘)、刘贾(江苏省丰县) 楚军将领:不详

  兵力对比:汉军50万 楚军10万

  伤亡:汉军约伤亡数万,斩首楚军八万

  过程:韩信亲率汉军发动攻势,初战进攻受挫后退,在楚军准备追击时汉军左右两翼迂回夹击楚军,两军短兵相接陷入胶着,这时韩信带领大军翻身再战,楚军在三面夹击中被击败。

  项羽被迫退回垓下城。楚军虽败,但汉军亦伤亡惨重,僵持中,汉军夜间高唱楚歌。楚军自项羽以下莫不以为汉已尽得楚地,乃士气崩溃。项羽眼见大势已去,便乘夜率领八百精锐骑兵突围南逃。天明以后,汉军得知项羽突围,于是派遣五千骑兵追击。项羽渡过淮水后,仅剩百余骑相随,行至阴陵因迷路耽搁了时间,被汉军追及,项羽突至东城),手下仅剩二十八骑。项羽指挥这二十八骑,来回冲阵,再次杀开一条血路,向南疾走,至乌江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乃令从骑皆下马,以短兵器与汉兵搏杀,项羽一人 杀汉军数百人,自己身亦被十余创,最后自刎而死,年31岁。

  意义: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

  后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西楚霸王 项羽

  

  

  11.漠北之战

  ~前言~: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遣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5万骑兵分两路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并组织步兵数十万、马数万匹以保障作战。此战是汉军在距离中原最远的战场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也最艰巨的战役。

  时间:公元前119年

  地点:漠北(今戈壁以北的广大地区)

  参战方:汉军 PK 匈奴军

  民族PK:汉族 PK 匈奴

  汉军统帅:卫青(山西省临汾市)、霍去病(山西省临汾市) 匈奴军统帅:伊稚斜单于

  汉军将领:李广(甘肃省天水市)、李敢(甘肃省天水市)、公孙贺(甘肃省宁、庆一带)、曹襄(江苏省沛县)

  兵力对比:汉军十余万,匈奴军十余万

  伤亡:汉军损失数万人,歼灭匈奴九万余

  过程:卫青率军出塞后,得知单于并未东去,遂自领精兵疾进,令李广、赵食其从东路迂回策应。卫青行千余里,穿过大漠,与早已布阵的单于本部接战,卫青先以武刚车(兵车)环绕为营,稳住阵脚,随即遣5000骑出战。至日暮,大风骤起,沙石扑面,卫青乘势指挥骑兵从两翼包围单于。单于见汉军兵强马壮,自料难以取胜,率精骑数百,突围向西北逃走,匈奴军溃散。卫青急派轻骑追击,自率主力跟进。直至颜山赵信城,歼近2万人,烧其积粟还师。李广、赵食其因迷失道路,未能与卫青会师漠北。

  霍去病率校尉李敢等出塞后,同右北平郡太守路博德部会师,穿过大漠,与匈奴左贤王部遭遇。汉军力战,夺左贤王指挥旗鼓。匈奴兵溃逃。

  霍去病率部穷追,转战漠北,直至狼居胥山等地,深入2000余里,歼7万余人而还。

  意义:武帝战胜匈奴,打通了到塔里木盆地及中亚的商路,匈奴控制的河西走廊归属于汉朝。从此,在从中原到中亚的丝绸之路上,西汉的外交使节和商人往来不断,

  丝绸之路逐渐成为中西交流的一座桥梁。

  后记:由于失去了南部的大量肥沃草原,匈奴部落被迫北迁至贫瘠而寒冷的北部戈壁沙漠和西伯利亚地区,面对更大的生存压力。因此,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实质性停火只维持了短短七年,匈奴人就在前112年南下侵扰五原。而匈奴帝国在此战后再也没有恢复到往日的强大,数十年后就分裂为多个小部落。

  

  

  12.昆阳之战

  ~前言~:公元23年五月,新朝统帅王邑、王寻的大军与严尤、陈茂会合后,即由颍川向昆阳前进,前后共有43余万军队到达昆阳。统帅王邑立即下令围攻驻扎在昆阳的绿林起义军。

  时间:公元23年

  地点:昆阳(今河南省叶县)

  参战方:绿林军PK 新军

  省份PK:湖北 PK 河南(绿林军为湖北荆州一带难民聚集在绿林山发展的武装力量。当时奉命镇压绿林的王邑、王寻在到达洛阳后分头征集43万,诈称百万。注:古代的荆州被称为“祸乱之源”。该地人民热衷于“造反”“起义”,直至“南北朝”时期的宋武帝刘裕下令裁并荆州府的辖区才趋于好转)

  绿林军统帅:刘秀(湖北省枣阳市 湖北河南争议名人,这里是根据刘秀的父亲刘钦为枣阳市来判定) 新军统帅:王邑、王寻(均为河北省大名县)

  绿林军将领:王常(河南省禹县)、李轶(河南省南阳市) 新军将领:严尤、陈茂(均不详)

  兵力对比:绿林军1万7000人 新军43万

  伤亡:王寻被斩杀,王邑仅率领千余残兵一气奔逃到洛阳

  过程:刘秀精选了三千人的敢死队,自城西冲击新军的中坚。王邑、王寻轻视刘秀,自以为很容易打败刘秀。因而,他们只率领万余人巡视阵地。了防止各营出现混乱,他们下令各营严格管束自己的部队,没有命令,不准擅自出兵。王邑、王寻迎战刘秀,但他们不是刘敢死队的对手,新军的阵势很快即被刘秀军击破,士卒混乱溃逃。这时新军其余的部队,因不敢轻举妄动,故无人主动支援王邑、王寻军作战。

  刘秀率领汉军,奋勇冲击,并一鼓作气打垮了王邑、王寻的部队,斩杀了王寻。王邑的中坚被冲垮,王寻被斩杀后,新军各部队失去了指挥中枢,立即混乱。这时昆阳城内的汉军看到刘秀等人所率的敢死队取得胜利,也大喊着冲杀之声,冲出城门,内外夹攻新军,杀声震天动地,新莽的四十二万大军迅速土崩瓦解。新莽军本是强迫征来的贫苦百姓,早已对王莽政权痛恨之极,经起义军内外夹攻,自然弃阵而逃。溃逃的莽兵相互推挤,

  “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碰巧又遇上大风和大雷雨,屋瓦被大风刮走,大雨倾盆而下水暴涨,王邑军随队的虎豹都吓得发抖,新军士卒掉入水中淹死的有万余人,滍川被尸体堵塞得几乎断流。王邑、严尤、陈茂等人仅带少数长安精骑,踏着死尸渡河才得逃脱。

  意义: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它决定了新汉两军的命运和未来中原王朝数百年的国运,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深远影响的战略决战。昆阳之战中,身为偏将军的刘秀一战而天下闻名,

  昆阳之战不但是刘秀击败王莽的关键一战,同时也为刘秀日后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

  后记:汉军缴获了新军的全部军用物资,各种东西堆积如山,一连搬了一个多月还没搬完。王邑率领千余残兵一气奔逃到洛阳。当王莽得知昆阳惨败的消息后,异常震惊,整个新莽朝廷上下也为之惊恐。

  昆阳大捷后,更始帝遣王匡攻洛阳,申屠建、李松急攻武关,三辅震动,各地豪强纷纷诛杀新朝牧守,用汉年号,服从更始政令。不久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

  

  

  13.官渡之战

  ~前言~: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公元199年六月,

  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曹操大本营“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时间:公元199年

  地点: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

  参战方:曹操军 PK 袁绍军

  省份PK:以“山东”为主力,河南、安徽 江苏PK 以“河北”为主力,山西、辽宁(曹操当时的主力为在山东济北招降的黄巾起义军,也就是著名的“青州兵”、袁绍官职冀州牧,根据地就是现在的河北)

  曹军统帅:曹操(安徽省亳州市) 袁军统帅:袁绍(河南周口市)

  曹军将领:关羽(山西省运城市)、张辽(山西省朔州市)、曹仁、曹洪(均为安徽省亳州市)

  袁军将领:颜良、文丑(均不详)、刘备(河北省涿州市)、淳于琼(河南省禹州市)

  兵力对比:曹操军2万,袁绍军11万

  伤亡:曹军损失8千人,袁军全军覆没,仅袁绍仓惶带八百骑兵退回河北

  过程:次年秋季,袁绍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屯积在袁军大营以北约20公里的故市、乌巢。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

  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自率领步骑五千,冒用袁军旗号,人衔枚马缚口,各带柴草一束,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袁绍获知曹操袭击乌巢后,一方面派轻骑救援,另一方面命令张郃、高览率重兵猛攻曹军大营。可曹营坚固,攻打不下。当曹军急攻乌巢淳于琼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曹操励士死战,大破袁军,杀淳于琼等,并将其粮草全数烧毁。张郃、高览闻得乌巢被破,于是投降曹操,导致了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崩溃。袁绍仓惶带八百骑兵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七万余人,也有说是八万人。

  意义:官渡之战增强了曹操的实力,为曹操击溃袁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方仅有曹操和袁绍势力较大,此战击溃了袁绍,北方就无人能和曹操抗衡。

  后记:公元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公元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14.赤壁之战

  ~前言~: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九月,曹军进占新野,时刘表已死,

  其子刘琮不战而降。依附刘表屯兵樊城的刘备仓促率军民南撤。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刘备在长坂坡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会见孙权,

  说服孙权结盟抗曹。十一月,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此战为中国古代三大战役之一。

  时间:公元208年

  地点:赤壁(湖北省赤壁市)

  参战方:孙刘联军 PK 曹操军

  省份PK:以“江苏”为主力,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福建 PK 以“山东”为主力,湖北、河南、河北、山西、辽宁、江苏、安徽(东吴主力部队为之前孙策从寿春脱离袁术,入据曲阿,并在曲阿(今江苏丹阳)征兵,孙策很快集结到2万余人,战马1000余匹,声威震动江东。曲阿后来被孙权称之为“皇基之地”。)

  联军统帅:周瑜(安徽省庐江县) 曹军统帅:曹操(安徽省亳州市)

  联军将领:程普(河北省丰润县)、鲁肃(安徽省定远县)、吕蒙(安徽省阜南县)、黄盖(湖南省湖州市)

  曹军将领:夏侯惇、夏侯渊(均为安徽省亳州市)、张辽(山西省朔州市)、于禁(山东省泰安市)、文聘(河南省南阳市)

  兵力对比:联军5万,曹操军20万

  伤亡:曹军“伤亡过半”,多为荆州降兵(虽然曹操军阵亡的士兵以湖北人最多,但是我还是把此次曹军的主力精锐设为山东人,因为我觉得 首先曹操有把湖北兵当炮灰使用的嫌疑,其次这些湖北兵大多不愿意为曹操卖命)

  过程:周瑜率领军队在樊口与刘备会合。然后两军逆水而上,行至赤壁,与正在渡江的曹军相遇。曹军当时已遭瘟疫流行,而新编水军及新附荆州水军难以磨合,士气明显不足,

  因此初战被周瑜水军打败。曹操不得不把水军“引次江北”与陆军会合,把战船靠到北岸乌林一侧,操练水军,等待良机。周瑜则把战船停靠南岸赤壁一侧,隔长江与曹军对峙。

  当时曹操为了北士卒不习惯坐船,于是将舰船首尾连接起来,人马于船上如履平地。周瑜部将黄盖于是建议:“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至战日,黄盖准备了十艘轻利之舰,满载薪草膏油,外用赤幔伪装,上插旌旗龙幡。当时东南风急,十艘船在中江顺风而前,黄盖手举火把,使众兵齐声大叫:“降焉!”

  曹军官兵毫无戒备,“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离曹军二里许,黄盖遂令点燃柴草,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各营。顷刻之间,烟炎张天,

  曹军人马烧、溺死者无数。在对岸的孙刘联军横渡长江,趁乱大败曹军。曹操见败局已无法挽回,当即自焚剩下的战船,引军沿华容小道,向江陵方向退却,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一直尾随追击。此战中曹军伤亡过半,曹操回到江陵后,恐赤壁失利而使后方政权不稳,立即自还北方,留曹仁、徐晃等继续留守南郡,而后委任乐进守襄阳、满宠代理奋威将军,屯于当阳。孙刘联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意义: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

  曹操退回北方,再没有机会以如此大规模进行南征。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后记:公元209年,也就是赤壁之战后一年,孙权亲率大军北攻合肥,想要一举将曹操的势力范围赶回北方。至210年,合肥城久攻不下。孙权眼见曹军援军将至,便烧阵撤退,合肥之围得解。曹操得以获得喘息之机。

  

  

  15.夷陵之战

  ~前言~:公元219年,东吴大都督吕蒙 白衣渡江,袭取荆州,擒杀关羽,吴、蜀两国结仇。刘备为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蜀汉猛将张飞率兵万人,从阆中至于江州,与刘备会师,但在出发前,被部下张达、范强所杀,张、范二人割下张飞首级逃亡东吴。刘备怒不可遏。。。

  时间:公元221年

  地点:夷陵(今湖北宜昌长江西陵峡畔)

  参战方:吴军 PK 蜀军

  省份PK: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无主力) PK 以“四川、重庆”为主力的陕西、云南、贵州(根据势力范围划分,湖北、湖南方面的荆州兵大多在两年前被吕蒙劝降回家,故不计入这次战斗)

  吴军统帅:陆逊(江苏省苏州市) 蜀军统帅:刘备(河北省涿州市)

  吴军将领:孙恒(浙江省杭州市)、朱然(浙江省安吉县)、韩当(河北省迁安市)、朱然(山东省冠县)、徐盛(山东省莒县)

  蜀军将领:马良(湖北省宜城县)冯习(湖北省公安县)、傅肜(湖北省枣阳县)、张南(不详)、沙摩柯(湖南省怀化市)

  兵力对比:吴军5万 蜀军5万

  伤亡:刘备“仅以身免”,所带将领几乎全部战死(一战就输光了刘备多年经营的心血,小时候读三国看到这一战还是蛮为皇叔心痛的)

  过程: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这次进攻虽未能奏效,但却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

  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 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

  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五千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守御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吴军进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四十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时被步骘截击而死。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

  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近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将军傅彤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白帝城中。

  意义:这场战役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汉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彝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正因为有着那么大的影响,因而与曹袁之官渡、魏吴之赤壁并称为三国三大战役。

  后记:刘备逃到白帝城后,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于223年亡故于白帝城。连成都都没有回去。。。

  

  

  16.晋灭吴之战

  ~前言~:公元263年魏灭蜀后,打破三国鼎立数十年的局面。曹魏政权落入司马昭父子之手。二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帝曹奂,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

  形成晋、吴对峙局面。吴国国君孙皓却不修缮内政,暴虐荒淫,导致民穷财竭,上下离心;又自恃水军强大,凭借长江天险,戒备松散。加之主将陆抗死后,部众分散,又中晋离间计,撤换了名将西陵都督张政,使西线守备更加削弱。这种局势对晋灭吴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时间:公元279年

  地点:荆州、扬州一带

  参战方:西晋军 PK 东吴军

  省份PK:北方诸省 PK 江南诸省

  西晋军统帅:杜预(陕西省西安市) 东吴统帅:孙皓(浙江省富阳市) 再提一人,开个特列:羊祜(山东省新泰市)

  西晋将领:王浚(河南省灵宝市)、唐彬(山东省邹县)、王浑(山西省太原市)

  东吴将领:张悌(湖北省襄阳市)、沈莹 (河南省温县)、陆景(江苏省苏州市)

  兵力对比:晋军约二十万;吴军约7万人

  伤亡:吴军沿江5万遭遇全歼,亲军2万逃散一空

  过程:吴军一败涂地,溃不成军。王浑、王浚和司马伷等各路大军已逼近吴国京师建业长江的北岸,吴国司徒何值、建威将军孙宴等交出印信符节,前往王浑军前投降。

  吴主孙皓见自己内部已分崩离析,便采用光禄勋薛莹、中书令胡冲等人的计策,分别派遣使者送信给王浑、王浚、司马仙,请求降服,企图挑唆三人互相争功,引起晋军内部分裂。

  使者先把印玺送给司马伷。王浚此时正挥军直进,三月十五日行至三山时,王浑派使者命其暂停进军,王浚不理,借口风太大,无法停船为由,扯起风帆直冲建业。

  当日,王浚统率水陆八万之众,方舟百里,进入建业。吴主孙皓反绑双手、拉着棺木,前往王浚军门投降。

  意义:使中国自东汉末年开始长达九十年的战乱和三国鼎立纷争的局面宣告平定,中国又重新统一于一代新的封建王朝治理之下,这一统一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当时社会前进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后记:胜利消息传来,司马炎执杯流涕曰:“此羊太傅之功也,惜其不亲见之耳!”未参与战事的骠骑将军孙秀退朝时,向南而哭说:“昔讨逆壮年,以一校尉创立基业;今孙皓举江南而弃之!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17.淝水之战

  ~前言~: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引发了社会大动乱。在南方,晋琅邪王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占据了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先后灭掉前燕、代、前凉等割据国,统一了黄河流域。以后又于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益二州,将势力扩展到长江和汉水上游。前秦皇帝苻坚因此踌躇满志,欲图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此战为中国古代三大战役之一。

  时间:公元383年11月

  地点:淝水(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

  参战方:东晋军 PK 前秦军

  省份PK:以“江苏”为主力江南诸省 PK 以“陕西”“甘肃”为主力北方诸省(东晋方面的部队为著名的“北府兵”,战前,谢玄镇守广陵(扬州),召募江淮劲勇,京口(镇江)及晋陵郡(常州)侨民纷纷应选,东晋称京口为“北府”,所以称这支军队为北府兵。)

  东晋统帅:谢安(河南省太康县) 前秦统帅:苻坚(甘肃省秦安县)

  东晋将领:谢玄、谢石、谢琰(均为河南省太康县)、恒伊(安徽省濉溪县)、刘牢之(江苏省徐州市)

  前秦将领:符融(甘肃省秦安县)

  兵力对比:东晋军八万;前秦军八十馀万(嫡系部队30万,杂兵50万)

  伤亡:东晋军战死5千;前秦嫡系30万全灭,50万杂兵溃逃,符融被斩,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逃回至洛阳时仅剩10余万。

  过程:前秦的军队紧逼淝水而布阵,东晋的军队无法渡过。谢玄派使者对阳平公苻融说:“您孤军深入,然而却紧逼淝水部署军阵,这是长久相持的策略,不是想迅速交战的办法。

  如果能移动兵阵稍微后撤,让晋朝的军队得以渡河,以决胜负,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吗!”前秦众将领都说:“我众敌寡,不如遏制他们,使他们不能上岸,这样可以万无一失。”

  苻坚说:“只带领兵众稍微后撤一点,让他们渡河渡到一半,我们再出动铁甲骑兵奋起攻杀,没有不胜的道理!”苻融也认为可以,于是就挥舞战旗,指挥兵众后退。

  前秦的军队一退就不可收拾。当初,前秦的军队稍微后撤时,朱序在军阵后面高声呼喊:“秦军失败了!”兵众们听到后就狂奔乱逃。朱序乘机与张天锡、徐元喜都来投奔东晋。

  缴获了前秦王苻坚所乘坐的装饰着云母的车乘。又攻取了寿阳,抓获了前秦的淮南太守郭褒。谢玄、谢琰、桓伊等率领军队渡过河攻击他们。苻融驰马巡视军阵, 想来率领退逃的兵众,结果战马倒地,苻融被东晋的士兵杀掉,前秦的军队于是就崩溃了。谢玄等乘胜追击,一直追到青冈,前秦的军队大败,自相践踏而死的人,遮蔽山野堵塞山川。逃跑的人听到刮风的声音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是东晋的军队将要来到,昼夜不敢停歇,慌不择路,风餐露宿,冻饿交加,死亡的人十有七八。

  意义:东晋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后记:前秦大败给东晋谢安、谢玄领导的北府兵,国家亦陷入混乱,各民族纷纷叛变独立,苻坚最终亦遭羌人姚苌杀害,终年48岁,谥号宣昭,庙号世祖。

  

  

  18.隋灭陈之战

  ~前言~:580年北周宣帝去世后,权臣杨坚于隔年废北周静帝自立,建立隋朝,即隋文帝。在安定内部、解决北方突厥的外患以及并吞西梁后,588年十二月,

  隋文帝杨坚命令晋王杨广统率水陆大军50余万,发动攻灭江南陈朝的大规模渡江作战。

  时间:588年10月

  地点:长江流域与岭南一带

  参战方:隋军 PK 陈军

  省份PK:北方 PK 南方

  隋军统帅:杨广(陕西省华阴市) 陈军统帅:陈叔宝(浙江省长兴县)

  隋军将领:高颎(河北省景县)、贺若弼(河南省洛阳市)、韩擒虎(河南省新安县)

  陈军将领:萧摩诃(山东省峄县)、樊毅(河南省唐河县)、鲁广达(河南省新蔡县)

  兵力对比:隋军约51.8万人;陈军约22万人

  伤亡:不详

  过程:陈后主在「兵久不决,令人腹烦」的情况下,对贺若弼军发动白土冈之战。他仓促的派鲁广达、任忠、樊毅、孔范与萧摩诃率军出战,於白土冈南北列长蛇阵20里,

  首尾进退互不相知。贺若弼军初战不利,然后集中攻破薄弱的孔范军。陈军全线溃退,贺若弼从北掖门攻入台城(建康宫城)。韩擒虎军占领秦淮河南岸石子冈(今江苏南京雨花台)后,陈将任忠请降,开北岸朱雀门迎韩擒虎入城。当时陈后主身边大臣只有尚书左仆射袁宪一人。袁宪建议如同梁武帝见侯景故事,庄严的向隋军投降。但是陈后主畏惧而不从,

  与爱妃张丽华、孔贵人躲到井里面。最后被韩擒虎俘虏,陈灭亡。当夜,贺若弼军也从北掖门入城。

  意义:此战是继晋灭吴之后,中国战争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渡江作战,仅经2月之余,便将立国30多年的陈国一举灭亡。至此,结束了古代中国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分裂割据、

  战乱不止的局面,使中华大地重新统一于中央政权之下,这是隋王朝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后记:突厥的使节来长安朝见,隋文帝对他说:“你听说过江南的陈国天子吗?”突厥使节回答说:“听说过。”隋文帝传令左右侍从带领突厥使节到韩擒虎跟前,对他说:“这位就是抓获陈国天子的将军。”韩擒虎威严地看着突厥使节,突厥使节十分惊恐,不敢抬头看他

  

  

  19.虎牢之战

  前言:隋朝末年,烽烟四起,群雄争霸隋。炀帝死后,李渊攻克长安称“唐”,王世充占据洛阳称“郑”,窦建德定都邯郸称“夏”。秦王李世民决心出兵东征,夺取中原。

  时间:620年

  地点:河南虎牢

  参战方:唐军 PK 夏郑联军

  省份PK:山西、陕西 PK 安徽、河北(李在晋阳起兵,在山西境内征兵。王在隋为官时,在淮南征募数万新兵,这是王起家资本,号称“江淮劲卒”。窦的子弟兵早期为河北高鸡泊一带高士达起义兵,号称“燕地精兵”)

  唐军统帅:李世民(甘肃省天水市 甘肃陕西争议名人,这里是根据其父亲李渊为甘肃天水人来判断) 联军统帅:王世充(陕西省西安市)、窦建德(山东省武城县)

  唐军将领:李元吉(甘肃省天水市)、屈突通(陕西省西安市)

  兵力对比:唐军3.5万 ; 夏军10万、郑军3万

  伤亡:夏被斩3000,被俘5万,窦建德被俘。王世充献城投降,未做抵抗。

  过程:李世民率军进逼洛阳,经过一番激战,将其合围。王世充困守孤城,缺乏粮草,民心颓废,几次派使者向窦建德求救。窦建德得知洛阳危急,怕唐灭郑后危及自己,

  决定先联合郑国攻击唐朝,然后找时机灭郑,再夺取天下。于是率兵10余万西进,连续攻克管城、荥阳、阳翟等地,进到虎牢的东面。李世民立即令李元吉、屈突通等将继续围攻洛阳,自己则率军至虎牢,按兵不动,两军相持月余。此时夏军不耐久候,人心思归,国子祭酒凌敬劝谏窦建德改变作战计划:“率主力渡黄河,攻取怀州、河阳,再翻越太行山,入上党,攻占汾阳、太原,下蒲津。如此有三利:一则入无人之境,取胜万无一失;二则开拓领土征召兵士,军势更加强盛;三则关中震骇,郑国之围自解。为今之策,无以易此。”

  但因诸将反对,建德无法接受,凌敬及曹皇后据理力争不果。五月,唐军得知窦建德待唐军粮草用尽,牧马于黄河北岸时袭击虎牢,于是唐军北渡黄河,抵达广武南境,

  留下千余匹马放牧于河边,引诱窦建德,晚上再率军返回虎牢,窦建德果然中计,全军自板渚西出,正面宽达20里,擂鼓挑战。世民按兵不动,仅以少兵纠缠,时至中午,

  窦建德军士卒饥疲思归,皆坐列,又争抢水喝,秩序大乱。唐军待其疲惫予以反击,以三千铁骑直冲敌营,窦建德正和群臣议事,阵势大乱,唐军追击30里,窦建德受伤被俘,

  一举击败窦建德,唐军斩杀夏军三千多人,俘虏五万余人放回。唐军主力再回师洛阳城,并且押窦建德至洛阳城下与王世充对话,王世充见窦军被歼,献城投降。

  意义:虎牢一战,彻底扭转中原的情势,李世民一举平定窦建德、王世充两大集团,统一中国北方,奠定唐朝版图基础,军功显赫,高祖特设天策上将策封李世民,也间接导致日后的玄武门之变。

  后记:窦建德被送至长安处斩。高祖历数王世充的罪状,王答:“我的罪固然该杀,但秦王曾答应我不死”,高祖赦免,并且贬为庶人流放巴蜀。没几日,王世充仇家独孤机的儿子独孤修德,趁著防守不备杀掉了王世充及其兄长,高祖仅罢免了独孤修德的官位,后来其他王氏亲族也以谋反罪被处死。窦建德被杀害后,昔日部下将士愤慨,推刘黑闼为王,

  半年内收复窦建德的旧地。武德六年(623年),刘黑闼被李建成平定。

  

  

  20.唐三征高巨丽

  ~前言~:隋长年攻打高句丽,使得高句丽对于继起的中国王朝唐朝仍然敌视。631年,高句丽开始在辽东建千里长城以防止唐朝的进攻,并与突厥联盟。而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则以高句丽据有的“辽东”(今辽宁省的东南部地区及吉林省的南部地区)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

  时间:第一次644年-645年,第二次660年-662年,第三次666年-668年

  地点: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北部平壤附近

  参战方:唐军 PK 高句丽军

  民族PK:汉族 PK 朝鲜族

  唐军统帅:李世民、李治 高句丽军统帅:渊盖苏文、渊男产、渊男建

  唐军将领:李世绩(山东省菏泽市)、李道宗(甘肃省秦安县)、长孙无忌(河南省洛阳市)、苏定方(河北省武邑县)、程名振(河北省永年县)、薛仁贵(山西省河津市)、庞孝泰(广西省博白县)、契苾何力(甘肃省张掖市)、庞同善(山西省并州市)、渊男生(朝鲜平壤市)

  兵力对比:唐10万、30万、15万 PK 高15万、20万、举国兵力

  伤亡:唐前两次在高句丽的一代名将渊盖苏文的顽强抵抗下,均无功而返(在第二次之前曾攻灭了朝鲜半岛另一个国家百济)。在渊盖苏文死后联合新罗的军队发动第三次远征终于灭亡了高句丽。

  过程:这里为灭亡高句丽的第三次。666年,渊盖苏文去世,高句丽内乱,渊盖苏文的三个儿子发生争斗,长子渊男生代为莫离支,到前方视察军情备战。让两个弟弟渊男建和渊男产留守平壤。渊男建和渊男产趁大哥不在诬陷他叛逃到唐,并逼高句丽宝藏王通缉渊男生。渊男生走投无路,只好投靠唐朝。唐朝派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辽东安抚大使,率兵8万援救渊男生。右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为辽东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薛仁贵、左监门卫将军李谨行为后援。渊男生投靠唐朝后得到唐重用被授予平壤道行军大总管之职。

  渊男生率领唐朝军队攻打高句丽,以期望能夺回大权。许多高句丽护城将领见到渊男生纷纷放弃抵抗。渊男生投靠唐朝成为唐与高句丽的战争的重要转折点。由于渊男生为唐朝提供了可靠的高句丽军事信息,唐朝于是大幅增加了攻打高句丽的兵力。十二月十八,以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兼安抚大使,以司列少常伯郝处俊副之,与契苾何力、庞同善率兵15万兵力以击高句丽。诏独孤卿云由鸭渌道,郭待封由积利道,在百济故地驻守的刘仁愿由毕列道,新罗金仁问由海谷道,并为行军总管,与运粮使窦义积,皆受李绩节度,河北诸州租赋悉诣辽东给军用667年,李绩在推进途中遇到极其顽强的抵抗,推进受到限制,但仍然攻下高句丽新城(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由于新城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新城的失守对于高句丽西线战线来讲是毁灭性的打击;后薛仁贵以策略拿下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与领路的渊男生顺利在鸭绿江附近集合;李绩等攻取扶余城后,又攻下大行城(今辽宁丹东西南娘娘城)。经过了漫长的冬天,668年春夏,各路唐朝兵力在鸭绿江边会师。高句丽发动最后的反击,唐军依然继续推进到平壤城。高句丽经过了数个月的守城,渊男产被宝藏王委派投降,但渊男建拒绝投降。同年九月十二,高句丽僧人信诚打开平壤城门,唐军有机会攻入平壤,渊男建被俘虏投降。

  意义:扩张。。不不。。是收复了原属于旧中国只有的领土

  后记:唐联合新罗平高句丽后,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守其地,试图控制朝鲜半岛,引发新罗与唐朝的战争。新罗最终控制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大同江以北则由唐和698年建国的震国占据。(简单的说就是,唐军后来被赶出了现在属于北朝鲜的地盘,但还是收获了辽宁东南部和吉林南部)

  

  

  21.长安之战

  ~前言~:宣宗之后,唐懿宗与唐僖宗是著名的无能昏君,使唐朝一直走下坡。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公元878年爆发了著名的黄巢起义。

  时间:881年四月

  地点:长安(今陕西西安)

  参战方:大齐 PK 唐

  省份PK:以“山东”为首的东部 PK 大唐(王仙芝和黄巢势力范围)

  大齐统帅:黄巢(山东省菏泽市)唐军统帅:唐僖宗

  大齐将领:朱温(安徽省砀山县)、尚让(山东省鄄城县)

  唐军将领:李克用(山西省雁门)

  兵力对比:大齐60万 唐不详

  伤亡:大齐军几乎全军覆没

  过程:黄巢义军攻克潼关,乘胜攻取华州,留义军将领乔钤镇守。唐河中留后王重荣向义军投降。黄巢率军直趋长安。唐王朝接连收到警报,十分惊惶。为迟滞义军进攻,初四颁布诏书,授黄巢为天平节度使。黄巢识破缓兵之计,拒绝受命。这时张承范逃回京都,报告潼关失守情状,田令孜恐唐僖宗李儇见责,便归罪于宰相卢携,卢携服药自尽。唐僖宗急得无法,只得到南郊祭天,乞求神灵保佑。十二月初五,文武百官退朝时,听到黄巢义军攻进城的消息,各自逃散。田令孜带领神策军500人,护卫着唐僖宗慌忙出宫,只带得妃嫔数人与福、穆、泽、寿四王,西出长安金光门仓皇逃去。皇帝率先出逃,留下的军士及街坊市民争着到府库里盗抢金帛,长安陷入一片混乱。当天傍晚,义军前锋将柴存率军进入长安城。

  唐金吾大将军张直方率文武官员数十名,至灞上恭迎黄巢。黄巢乘金装肩舆,左右随从披长发束红丝带,手执兵刃,簇拥随后,辎重车辆络绎不绝,浩浩荡荡进入京城。

  老百姓扶老携幼夹道欢迎。义军见到贫苦百姓,便分给金帛。尚让沿途向大家宣传义军的政策,说黄王起兵,本为百姓,不象李唐虐待你们,大家只顾安居乐业。十二月十三日,

  黄巢在太清宫斋戒后,在含元殿举行皇帝即位大典,黄巢登上丹凤楼,颁布大赦书,国号大齐,建元金统。以尚让、赵璋、崔谬和杨希古为宰相,起义军将领依次拜封。

  唐官三品以上停职,四品下留用,禁止军人乱杀无辜。

  但是,黄巢起义军长期流动作战,占领过的地方,都没留兵防守。几十万起义军进入长安以后,四周还是官军势力。没有多久,唐王朝调集各路兵马,包围长安。

  长安城里的粮食供应发生了严重困难。黄巢派出大将朱温驻守同州(今陕西大荔)。唐王朝调集各路兵马,包围长安。长安城里的粮食供应发生了严重困难。但是在起义军最困难的时候,朱温、尚让竟投降了唐朝,做了可耻的叛徒。唐王朝又召来了沙陀贵族、雁门节度使李克用,率领四万骑兵进攻长安。起义军十五万迎战,遭到大败,只好撤出长安。

  黄巢带领起义军撤退到河南,又遭到朱温、李克用的围攻。公元884年,黄巢在攻打陈州失败之后,受到官军紧紧追赶,最后,退到泰山狼虎谷,在此危急关头,尚让却率万人投降唐廷。在一片混战当中,黄巢英勇牺牲。

  意义:黄巢攻取长安,建立起以黄巢等农民义军领袖人物掌握军政实权的农民政权,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后记:唐僖宗在得到朱温归降的消息后,不禁大喜,兴奋地说:“这真是天赐我也!”他似乎看到了复兴祖业的希望之光。但万万没有想到,引进来的却是一只真正的“狼”。

  唐僖宗喜过之后,立即下诏任命朱温为左金吾大将军、河中行营招讨副使。还赐给朱温一个名字:全忠。但朱温并没有完全忠于他,忠于唐朝,就像原来没有忠于黄巢、忠于大齐一样,而是完完全全地叛了唐朝、灭了唐朝。

  

  

  22.高平之战

  ~前言~: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这五个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权虽然实力强大,

  但无力控制整个国家,只是藩镇型的朝廷。公元954年,北汉、契丹联军与后周在高平一带进行的一次关键性战役,此战中,后周初战不利,柴荣冒着矢石亲临战场,终于扭转战局,

  此战以后周的大获全胜告终,中原王朝从此由弱转强。(本人非常喜欢柴荣,唉,为什么去世的那么早!!!真是汉族人民的一大损失!不然的话辽金算个jb)

  时间:954年

  地点:山西省高平市

  参战方:后周 PK 北汉、辽国

  民族PK:以“河北”为主力北方汉族 PK 沙陀、契丹

  后周统帅:柴荣(河北省邢台市) 北汉:刘旻 辽国:杨衮

  后周将领:赵匡胤(河北省涿县、冀豫争议名人,同样这里是按他父亲为涿县来判断)、马仁禹(河北省大名县)、马全义(北京)

  北汉将领:张元徽(河北省邢台市)

  兵力对比:后周2万 PK 北汉3万 辽国5万

  伤亡:北汉主仅仅率领百余骑兵狼狈脱逃,辽军看后周军如此骁勇,不敢救援,被直接吓跑了。

  过程:周世宗看到战事紧急,后周军濒临溃败的边缘,亲自率领左右的亲兵冒着矢石出阵督战。宋太祖赵匡胤当时还是后周禁军将领,他先招呼同伴向前冲锋,又请张永德率军从左翼出击,自己率军从右翼出击。张永德同意,两人各率领两千人马随周世宗出击。赵匡胤身先士卒,迎敌血战,主将奋勇,士卒更是拼死力战,无不以一当百,北汉兵抵挡不住。内殿直马仁禹也激励同伴进击,他自己跃马猛射,连毙数十敌军,后周军的士气更加高涨。殿前右番行首马全义也率领部下几百骑兵向前猛攻。北汉主知道周世宗亲自出战,命人嘉奖张元徽,催促张元徽乘胜进攻。张元徽前进,战马被射倒,被后周军斩杀。北汉骁将张元徽被阵斩,汉军士气低落,后周军乘着越来越大的南风,猛烈进攻,北汉军大败。虽然北汉主亲自挥舞旗帜,但是也制止不住北汉军的溃败。杨衮看到后周军如此骁勇,不敢救援,先率领契丹辽兵撤退了。从战场上溃败的樊爱能、何徽率领溃军一路抢劫辎重,散布谣言,并且企图阻止后军刘词的前进。刘词不听,率军前进,在黄昏时与前军会合,当时北汉兵尚有兵万余人,隔山涧布阵,企图抵抗。后周军得到增援,又发起猛攻,北汉军崩溃了,王延嗣被杀,后周军一路追杀到高平,北汉兵僵尸布满山谷,丢弃的军资器械到处都是,另有数千北汉兵投降。北汉主仅仅率领百余骑兵狼狈脱逃。高平大战,后周军取得全胜。

  意义:中原王朝从此由弱转强。

  后记:从高平一战后,周世宗提拔了一批有胆识的将领,整顿了禁军,励精图治,先后南下攻取了南唐的江北之地,北上征伐契丹,接连收复了几个州郡,增强了后周的国力,

  扩大了后周的国土。为以后宋的统一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周世宗不仅是五代中罕见的有作为的皇帝,综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如此有为的皇帝的也不多见,可以和他并称的人也不多。就高平一战中的表现,就少有人及。可惜的是他在位时间太少,不然还可以有更大的作为。而宋太祖赵匡胤也因为高平大战中的出色表现而一举成为后周禁军中的高级将领。

  周世宗勤于政事,能驾驭那些功勋卓著的将领。赵匡胤也一直忠心耿耿的为后周效力,屡建功勋。然后周世宗一死,赵匡胤就得以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夺了后周政权,建立了宋朝。他和宋太宗赵光义凭着周世宗打下的基础,最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3.雍熙北伐

  ~前言~:986年,为收复后晋石敬塘割让给辽的燕云十六州,宋太宗二十万大军分兵四路伐辽。

  时间:公元986年正月~七月

  地点:燕云十六州地区

  参战方:北宋 PK 辽

  民族pk:北方汉族 PK 契丹(当时北宋的军事力量分为:京师军、河北军、陕西军,京师军就姑且理解为河南军吧)

  北宋统帅:宋太宗 辽统帅:萧太后

  北宋将领:曹彬(河北省灵寿县)、潘美(河北省大名县)、杨继业(山西省太原市)

  辽军将领:耶律斜轸、耶律休哥

  兵力对比:北宋20万、辽军10万

  伤亡:宋三路皆大败,杨继业战死

  过程:曹彬先遣人率涿州百姓退走,他自己率大军殿后。由于人多兵疲,缺粮少水,宋军战斗力极度下降,连个象样的殿后军阵都组织不起来。耶律休哥率辽朝生力骑兵一路尾随,边杀边追,边追边杀,一直追到歧沟关,辽军发动总进攻,宋军大败。曹彬收拾残兵,连夜抢渡拒马河,于易山南岸扎营,准备休整一下喘口气。幸亏宋将李继宣死战,使得小股宋军逃得活命。但是,数万宋军,或被杀,或掉入河中溺死,或被俘,损失巨大,“为辽师冲击死者数万人,沙河为之不流,弃戈甲若丘陵”。辽军战后打扫战场,耶律休哥“收宋(军)尸以为京观”。辽朝上下大喜,进封耶律休哥为宋国王。宋太宗闻军败,愤恨不已,深责众将,认为这些人“不遵成算,各骋所见,领十万甲士出塞逼斗”,最终“往复劳弊,为敌所乘”。所以,曹彬、米信等人回朝后,皆被贬官。由于东路主力大败,宋太宗合围幽州的战略意图再难实现。辽朝方面开始反扑,耶律斜轸统十万大军赶至安定西,与宋朝雄州知州贺令图相遇,双方大战,宋军又败,被杀一万多人。辽军乘胜攻陷蔚州、寰州等地。深知西路军已经无望,宋太宗下诏指示潘美,让他与杨业一起引兵护送云、朔、寰、应四州百姓内迁。

  时辽军已占据寰州,副帅杨业力主分兵应州,诱辽军向东,另以强弩手千人扼守石竭谷口(今山西朔州南),阻击辽军,以保民众安全南撤。监军王倪及潘美不纳杨业建议,逼其出雁门直趋朔州出战。及战失利,回师陈家谷口(今山西宁武北),潘美、王倪已***先撤。杨业孤军奋战,负伤被俘,绝食而死。至此,宋三路大军皆败,所取州县复失

  意义:此战之后宋朝对辽失去了战略进攻能力,被迫转取战略防御。这一守就守了几百年

  后记:杨业死讯传至宋廷,宋太宗“痛惜”,削潘美三级,把王侁除名流金州,刘文裕除名流登州。此时,潘美也是六十六岁的老将,转年虽官复原职,仍旧悒悒不乐,数月而卒。

  虽然老潘生前没有什么特别对不起老杨的地方,陈家谷口也是王侁先离开而致使缺守,潘美日后被评书艺人丑化成奸邪嫉功的大坏蛋。

  

  

  24.澶州之战

  ~前言~:宋太宗赵光义,为争夺燕云十六州,两次攻幽州失败后,被迫转攻为守。辽为赢得有利结局,决计大举攻宋

  时间:公元1004年

  地点:澶州(今河南濮阳)

  参战方:北宋 PK 辽

  民族PK:北方汉族 PK 契丹

  北宋统帅:宋真宗 辽军统帅:萧太后

  北宋将领:寇准(陕西省渭南市)、李继隆(山西省长治市)、李延渥(山西省晋阳市)、石保吉(河南省开封市)

  辽军将领:萧挞凛、耶律隆运

  兵力对比:辽宋两国之间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双方参战兵力达数十万

  伤亡:辽丧师3万余众,萧挞凛中宋军伏弩身死

  过程:萧挞凛南下祁、深;萧太后率主力围攻瀛州,遭宋知州李延渥顽强抗击,10余日未克,反丧师3万余众。后撤围南下,会萧挞凛攻冀、贝、天雄军。宋遂将防御重点南移,

  分定州兵一部赴澶州,并命各路增援天雄军。十一月初,辽军自瀛州南趋天雄军,沿途遭宋军抗击;同时,宋以李继隆、石保吉分任驾前东。西两面排阵使,加强澶州及黄河沿岸的防御指挥。二十日,真宗离京师赴澶州督战。时辽军进抵天雄军,攻城不克,转破德清军。继逼近澶州,袭取通利军。二十二日,萧挞凛在澶州察看地形时,中宋军伏弩身死,军中为之气沮。二十六日,宋真宗抵澶州,军心大振。辽军虽攻占宋一些地方,但伤亡惨重,又失大将萧挞凛,战况急转直下,处境不利,亟愿罢战言和,遂加速和谈步伐。并利用宋廷怯战弱点,胁迫宋归还后周从辽手中收复的关南l0县地。宋廷虽拒割地,但又恐辽乘黄河封冻过河,危及东京,乃答应岁输银10万两、绢20万匹,达成撤军协议。十二月初七,互换誓书,史称“澶渊之盟”。

  意义:澶州之战结束了宋辽25年余的战争历史。澶渊之盟对宋虽是屈辱的协议,但客观上促成了此后的百年和平,为双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提供了条件。

  后记:王安石和富弼认为澶渊之盟之后,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政府“忘战去兵”,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只剩下陕西军可用,马知节、曹玮、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挤,

  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权,王钦若和陈尧叟深获宠幸,以至于导致庆历增币。

  

  

  25.郾城之战

  ~前言~:靖康之难,徽宗、钦宗被俘至燕京。宋徽宗第九子,宋钦宗之弟赵构拒绝主战派抗金主张,随后南逃至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定都,建立南宋政权。1139年,金朝统治集团内完颜宗弼(即金兀术)一派得势,主张再次以武力迫使南宋屈服。次年,金朝分兵三路,东起两淮,西至陕西,向宋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宋廷被迫命令各路宋军进行抵抗。急忙下诏让已经辞职在家守母丧的岳飞从襄阳出击。进攻淮南的金兵却在顺昌(今安徽阜阳)遭到刘锜所率原“八字军”的沉重打击,金兀术不得不撤回开封。金兵对淮南的威胁很快就解除了。岳飞遂大举北上,向中原进军,分别攻占郑州、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等地区,并派遣梁兴等深入黄河以北,袭扰金军后方。金兀术乘岳家军兵力分散之机, 亲率精锐骑兵15000 以及步兵十万向岳家军指挥中心——郾城发动进攻。

  时间:1140年5月

  地点:郾城(河南省东南部)

  参战方:岳家军 PK 金军

  民族PK:以“河南”为主的汉族 PK 女真族(岳家军以河南牛皋、董先各部义军为主干)

  岳家军统帅:岳飞(河南省安阳市) 金军统帅:金兀术

  岳家军将领:张宪(四川省苍溪县)、杨再兴(江西省吉水县)、岳云(河南省安阳市)、寇成(不详) 金军将领:龙虎大王、盖天大王

  兵力对比:岳家军一万;金军11万5千

  伤亡:金军尸横遍野,溃退而去

  过程:岳飞亲率四十骑突进到阵前。都训练霍坚急忙上前挽住战马,说:“相公为国重臣,安危所系,奈何轻敌!”岳飞用马鞭抽了一下霍坚的手,说:“非尔所知!”

  接着,岳飞跃马驰突于敌阵之前,左右开弓,箭无虚发。岳家军将士看到统帅亲自出马,顿时士气增倍。金国女真骑兵擅长使用弓箭,然而宋朝发达的经济技术条件,

  使岳家军配备的弓矢射程更远、穿透力更强。至于白刃近战,更是女真骑兵之所短。女真骑兵能坚忍不拔地进行韧性战斗,而岳家军持续激战了几十个回合,也毫无倦色和馁意。

  兀术眼见骑兵会战不能取胜,焦躁万分,于是下令将披挂“重铠全装”的“铁浮图”军投入战斗。“铁浮图”军每三匹马用皮索相连,他们护甲厚重、攻坚能力强,“堵墙而进”,

  主要用于正面冲击。金军一反以左、右翼“拐子马”迂回侧击的惯技,改用重装骑兵“铁浮图”军来进行正面冲击, 企图以严整密集的重装骑兵编队来击溃对方较为散乱的骑兵。

  岳飞当即命令步兵出动,岳家军步兵将士手持麻扎刀、提刀、大斧等以步击骑的利器,专劈马足。只要一匹马仆地,另外两匹马就无法奔驰,“铁浮图”军顿时乱作一团。岳家军步兵与敌骑“手拽厮劈”,杀得金兵尸横遍野。天色渐渐昏黑,女真重装骑兵损失惨重,金军一败涂地、狼狈溃逃。岳家军在此战中“戕其酋领”,还夺得二百多匹战马。至此,岳飞指挥岳家军将士以少胜多,在平原旷野地区大败完颜宗弼(兀术)所统率的金国女真军队主力,取得郾城大捷。

  意义:郾城之战是宋金双方精锐部队之间的一次决战,宋军以少胜多,给金军以沉重打击。宋军如能乘胜前进,收复故疆大有希望。但宋高宗赵构和秦桧只图利用胜利,

  作为对金乞和的资本,遂下令班师,断送了这次战争的胜利成果。

  后记:宋高宗不愿岳飞继续进军,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回驻军於朱仙镇之岳飞。其时,淮南东路之张俊军已撤退,岳飞於孤立无援下忍痛退军。退兵前,岳飞长叹:“十年之功,废於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

  

  

  26.崖山海战

  ~前言~:元灭金之后,遂大举进攻南宋。元朝军队在襄樊之战大破宋军以后,直逼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德佑二年(1276年)宋朝朝廷求和不成,于是5岁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宋度宗的杨淑妃由国舅杨亮节陪同,在谢道清密命摄行军中事的江万载父子所带殿前禁军的护卫下,带着自己的儿子即宋朝二王(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出逃。元军统帅伯颜继续对二王穷追不舍,于是二王只好逃到福州。不久,刚满7岁的赵昰登基做皇帝,是为宋端宗。元朝加紧灭宋步伐,端宗因落水染病,不久死去,由弟弟7岁的卫王赵昺登基。在陆地的抗元势力覆灭,南宋流亡朝廷逃到海上。

  一场事关南宋流亡朝廷生死存亡的海战已是一触即发。

  时间:1279年

  地点:崖山(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南)

  参战方:宋军 PK 元军

  民族PK:汉族 PK 蒙古族

  宋军统帅:张世杰(河北省涿州市) 元军统帅:张弘范(河北省易定县,汉人降将)

  宋军将领:陆秀夫(江苏省建湖县)、苏刘义(安徽省池州市)、 文天祥(江西省吉安市、文天祥没有参加崖山海战,在别的地方被俘,但我还是将他计入了)

  元军将领:李恒(西夏皇族)

  兵力对比:宋军20万;元军10万(宋军有10几万为文官、宫女、太监等非战斗人员)

  伤亡:宋全军覆没,宋朝灭亡

  过程:正午时段,张弘范的水师于是正面进攻,接著用布遮蔽预先建成并埋下伏兵的船楼,以鸣金为进攻讯号。各伏兵负盾俯伏,在矢雨下驶近宋船。两边船舰接近,元军鸣金撤布交战,一时间连破七艘宋船。宋师大败,元军一路打到宋军中央。这时张世杰早见大势已去,抽调精兵,并已经预先和苏刘义带领余部十余只船舰斩断大索突围而去。赵昺的船在军队中间,四十三岁的陆秀夫见无法突围,便背着八岁的赵昺投海,随行十多万军民亦相继跳海壮烈殉国!《宋史》记载战后,十余万具尸体浮海,向世人昭示了一个民族宁折不弯,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张世杰希望奉杨太后的名义再找宋朝赵氏后人为主,再图后举;但杨太后在听闻宋帝昺的死讯在后亦赴海自杀,张世杰将其葬在海边。不久张世杰在大风雨中不幸溺卒于平章山下。

  意义:崖山之战是宋朝对蒙古侵略最后一次有组织的抵抗,10万余人投海殉难,宁死不降、何其壮哉!此战之后,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沦陷于外族。崖山之战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的转折点。

  后记:崖山海战后,宋室覆亡。元将张弘范命人在崖山岩壁上雕刻了“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个大字。然而张弘范并未得意多久,便在次年病死。百姓途径石刻皆掩面垂泪。1486年,明朝御史徐瑁对奇石上十二字深恶痛绝,命人除去,欲改书“宋丞相陆秀夫死于此”九字。而陈白沙认为宋亡时死者十数万,不独陆秀夫,宜书“宋丞相陆秀夫负帝沉此石下”。因争辩不下,终未刻成。

  解放初,原凿字奇石被航道部门炸毁。1964年秋,新会县人委请田汉同志书写“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十三个行草大字,刻在近岸的奇石上。终于把这饶有纪念意义的碑石树起。

  

  

  27.鄱阳湖之战

  ~前言~:元朝末年,朝政废弛,社会动乱,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高举义旗,各地群起响应。经过不断的兼并战争,南方形成了两大武装势力:朱元璋和陈友谅。1360年,陈友谅东伐朱元璋,却遭惨败,丢失洪都(今南昌)逃亡江城(九江),

  1363年四月,陈友谅再出兵进围攻江西洪都,水陆两军号称60万人,陈友谅还动用水陆两栖作战,水船使用高大但是迟缓的楼船,却围攻洪都不下,朱元璋在七月亲率20万人救洪都,出身原元军水师叛军的陈友谅于是撤围,

  在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选择所擅长水战迎战朱元璋。此战为中世纪规模最大水战。

  时间:1363年8月

  地点:鄱阳湖

  参战方:明军 PK 汉军

  省份PK:安徽 PK 以“湖北”为主,湖南、江西、广东(明军主干为之前刘福通领导的安徽红巾军,汉军主干为之前徐寿辉领导的湖北红巾军)

  明军统帅:朱元璋(安徽省凤阳县) 汉军统帅:陈友谅(湖北省洪湖市)

  明军将领:徐达(安徽省凤阳县)、常遇春(安徽省蚌埠市)、傅友德(安徽省淮北市)、朱文正(安徽省凤阳县)、廖永安(安徽省巢湖市)

  汉军将领:张定边(湖北省洪湖市)、张必先(湖北省洪湖市)

  兵力对比:明军20万;汉军65万

  伤亡:明军阵亡1300人;汉军全军覆没,陈友谅战死

  过程:,俞通海等人率领6舰突入汉军舰队,勇敢驰骋,势如游龙,如入无人之境。明军士气大振,发起猛烈攻击。最后,汉军不支败退,遗弃的旗鼓器仗,浮蔽湖面。陈友谅只得收拢残部,转为防御,不敢再战。当天晚上,朱元璋乘胜进扼左蠡,控制江水上游,陈友谅亦退保诸矶。两军相持3天,陈军屡战屡败,形势渐越不利。陈友谅两员大将见大势已去,于是投降了朱元璋,汉军内部军心动摇,力量更加削弱。陈友谅又气又恼,下令把抓到的俘虏全部杀掉以泄愤。而朱元璋却反其道而行之,将俘虏全部送还,并悼死医伤,瓦解汉军士气,从而大得人心。汉军内部分崩离析,士气更加低落。朱元璋判断陈军可能突围退入长江,乃移军湖口,在长江南北两岸设置木栅,置大舟火筏于江中,又派兵夺取蕲州、兴国,控制长江上游,堵敌归路,待机歼敌。经过1个多月的对峙,陈友谅被困湖中,军粮殆尽,计穷力竭。于是孤注一掷,冒死突围。八月二十六日,由南湖嘴突围,企图进入长江退回武昌。行至江西湖口时,汉军以舟师、火筏四面猛攻,汉军无法前进,复走泾江,又遭傅友德伏兵阻击,左冲右突,打不开生路,陈友谅中箭而死,军队溃败,5万余人投降。

  意义:朱元璋取得了他在1362年的挫折中未曾得到的完全的胜利。在此以前,明军一直在与在事实上或潜力上占优势的汉军作战。眼下,由于陈友谅已被消灭,明军能够马上着手吞并江西,并最后拿下湖北、湖南、浙江。明的人口因此扩大了两倍,长江地区在1360年的那种持久不决的势均力敌的局面就被排除了。

  后记:太尉张定边趁夜挟持陈友谅的次子陈理,载上陈友谅的尸体逃回武昌。陈友谅生前生活奢侈,曾经制造了一张镂金床,做工非常精巧,宫中其他器物也是一样。他死后,

  江西行省将镂金床献给朱元璋,朱元璋感叹道:“这张床与孟日永的七宝便壶有什么不同呢?”然后下令有关官员将它熔掉。

  张定边等护陈理返回武昌后,立陈理为帝,改元德寿。1364年二月,朱元璋西吴军廖永忠部兵临武昌城下,陈理出降,汉亡。

  

  

  28.徐达北伐

  ~前言~:朱元璋先后消灭了占领湖广、江西等地的陈友谅、占据江浙一带的张士诚和浙东的方国珍,为北上灭元创造了有利条件。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向北方人民发布檄文,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命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人由淮河入河南,北伐中原。

  时间:1367年至1369年

  地点:中国华北、西北地区

  民族PK:以“安徽”为主的南方汉族 PK 蒙古族

  明军统帅:徐达(安徽省凤阳县) 元军统帅:元顺帝

  明军将领:常遇春(安徽省蚌埠市)、邓愈(安徽省泗县)、蓝玉(安徽省定远县)、冯胜(安徽省定远县)

  兵力对比:明军25万人;元朝举国兵力

  伤亡:比当初元灭宋还要轻松的多

  过程:不写了,就一个字“顺”,顺到元朝最后一个皇帝死后的谥号为“顺帝”

  意义:当年忽必烈令伯颜率军20万灭亡南宋,仅过百年,朱元璋令徐达将其逐回大漠,也是率军20万,不知是不是历史的巧合。此次战争的胜利,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确立了明朝对全中国的统治。

  后记:元顺帝北逃漠北后,失去了对中原的统治,但仍然统治着广阔的北方草原地区 ,全国许多地区如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四川等,仍归元朝统治。

  明太祖朱元璋决定北伐蒙古残余势力,稳定北部边疆,先后八次北伐遁入漠北的蒙元残余势力,把元朝皇帝赶的到处跑,甚至三番五次故意放跑元朝皇帝。

  

  

  29.土木之变

  ~前言~:1449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向明朝政府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并减去马价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制造衅端。

  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骚扰。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煽惑与挟持下,率20余万亲征。期间由于王振的调皮,故行军路线屡变。至宣府,瓦剌大队追兵追袭而来,明军3万骑兵被“杀掠殆尽”。

  13日,狼狈逃到土木堡,瓦剌军已紧逼明军。

  时间:1449年

  地点:土木堡(河北怀来县东南)

  参战方:明军 PK 瓦刺

  民族PK:汉族 PK 蒙古族

  明军统帅:明英宗 瓦刺首领:也先

  明军将领:王振(河北省蔚县)、樊忠(陕西人氏)、于谦(浙江省杭州市、于谦虽然没有跟随英宗亲征,但考虑其在后来作出的巨大贡献故计入)

  兵力对比:明军20万;瓦刺不详

  伤亡:明军死亡过半,英宗被俘

  过程:兵部尚书邝野一再要求驰入居庸关,以保证安全,但王振却因为装运他财产的几千辆车子没到,不准。土木堡地势高,无泉缺水,土木堡之南十五里处有河,被瓦剌军占据,将士饥渴难耐,挖井二丈仍无水。

  隔日瓦剌军队包围土木堡。也先遣使诈和,并主动撤离,以麻痹明军。英宗不疑有他,遣曹鼐起草诏书。王振下令移营就水,当明军大军移动时,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奔向河边,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发动攻势。明军只得仓促应战,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尚书王佐、邝野,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铉、王永和,副都御史邓棨等,皆战死,明英宗身边的护卫将军樊忠义愤填膺,喝道:“王振老贼,是你这奸佞误国葬送我大明50万将士(官方号称50万),汝罪恶滔天,饶你不得,吾为天下诛此贼!”说罢举锤击毙王振,一时大快人心。后为掩护英宗撤退被乱箭射死,年仅49岁。

  明英宗也见逃脱没有希望,只好跳下马来,盘着腿坐在地上等死。战斗结束后,瓦刺军队打扫战场,收集战利品,发现了他。一个士兵见他穿着衣甲特别好,叫他脱下来,他还想保持皇帝的尊严,呵斥了那个士兵一顿,不给。那个士兵火了,拔出钢刀便要宰他。旁边一个士兵上前阻止说:别急,我看这个人的穿着举动和别人不一样,听说大明皇帝亲自带兵前来,该不是他吧?带走再说”。明英宗随后被带到了一个叫雷家站的地方,也先叫了两个曾经见过明英宗的瓦刺人来辨认,证明确实是明朝当今皇帝。

  后记:也先大兵以“护送英宗返京”为名逼近北京城,势不可挡,明朝廷惶惶不安,有大臣提出南迁都城。兵部侍郎于谦极力反对迁都,要求坚守京师,并诏令各地武装力量勤王救驾。

  随后,调河南、山东等地军队进京防卫,于谦主持调通州仓库的粮食入京,京师兵精粮足,人心稍安。正统十四年十月初六,也先挟持英宗入犯北京,京城告急,北京保卫战开始。

  于谦全权负责守战之事。于谦分遣诸将率兵22万,于京城九门之外列阵,并亲自与石亨在德胜门设阵,以阻敌人前锋。十三日,于谦派骑兵引诱也先,也先率数万众至德胜门时,

  明朝伏兵冲出,神机营火器齐发,将也先兵马击溃。也先又转攻西直门,城上守军发箭炮反击,也先又败。京师之围解除。

  明英宗在瓦刺部落生活了一年,也先眼见明朝另立新帝,无法从英宗身上得到什么好处,就将英宗送还明朝,以此来和明朝议和,并恢复贡币。

  

  

  30.万历朝鲜战争

  ~前言~:1592年(中国万历年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派兵入侵朝鲜引起。因朝鲜的宗主国是大明帝国,是故向中国求援,明神宗应请求派军救援。

  时间:1592年4月—1593年7月(第一次),1597年2月—1598年12月(第二次)

  地点:朝鲜半岛

  参战方:中朝联军 PK 日本

  民族PK:以“辽宁”为主力汉族、朝鲜族 PK 小日本 (派遣的基本都是辽东的官兵)

  明军统帅:第一次 李如松(辽宁省铁岭市) 第二次:邢玠(山东人氏) 日军统帅:丰臣秀吉

  明军将领:李如柏(辽宁省铁岭市)、麻贵(山西省朔州市)、陈璘(广东省韶关市)、邓子龙(江西省丰城市)

  兵力对比:第一次 3.4万人(明朝),20万人(朝鲜) 15.8万人(日本)

  第二次 7.5万人(明朝),22.06万人(朝鲜)14万人(日本)

  伤亡:明朝3万,朝鲜30万,日本15万(两次合计)

  过程:好长,大家自己去搜吧。

  意义:万历朝鲜之役对当时东亚的政治军事格局有着深远的影响。由于此役,明朝一方在二十年内无力进剿后金力量,使得女真部落日益强大,最后对明朝形成了致命的威胁。

  由于此役,朝鲜从亡国到复国,付出了数十万军民伤亡的沉重代价。由于此役,日本元气大伤,丰臣秀吉集团的势力彻底垮台,日本从此进入德川幕府时代。

  因此,从长远来看,万历朝鲜之役实际上起到了重新整合东亚各国政治军事力量的作用。

  后记:在第一次中日议和之后,明朝遣使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诏书内容俨然一副中央大国皇帝对蕞尔小邦降恩封赏的口气。丰臣秀吉对此勃然大怒道:“吾掌握日本,欲王则王,何待髯虏之封哉!”,

  摔诏书于地,并怒逐明使臣,不久后再次遣兵入侵朝鲜。

  

  

  31.萨尔浒战役

  ~前言~: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以及萨尔浒附近地区大败明军四路进攻的反击战,是明朝与后金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

  时间:1619年三月初一至三月初五

  地点: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

  明军统帅:杨镐(河南省商丘市) 后金统帅:努尔哈赤

  明军将领:杜松(陕西省榆林市)、刘铤(江西省南昌市) 后金将领:多尔衮

  兵力对比:明军10万;后金6万

  伤亡:明军死伤约5万

  过程:太长了,感兴趣的自己去搜

  意义:而明军自遭此惨败,完全陷入被动,辽东局势顿形危急。明朝方面自此由进攻转为防御,后金方面由防御转为进攻。

  后记:李自成灭亡了清朝,吴三桂领清兵入关。清朝统治了中国

  

  

  31.天京保卫战

  ~前言~: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凭借《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各方面大肆侵华。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区,清朝统治者对广大少数民族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剥削十分严酷;又加以天灾人祸,广大农民苦不堪言,反抗斗争此伏彼起,终于在道光三十年末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大规模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

  时间:1862年

  地点:天京(今南京)

  参战方:湘军 PK 太平军

  省份PK: 湖南 PK 广西

  湘军统帅:曾国藩(湖南省双峰县) 太平军统帅:李秀成(广西省藤县)

  湘军将领:左宗棠(湖南省湘阴县)、彭玉麟(湖南省衡阳市) 太平军将领:杨辅清(广西省桂平市)、洪仁玕(广东省花县)

  兵力对比:湘军3万 太平军15万

  伤亡:太平军全部战死

  过程:湘军攻占天京城外最后一个据点地保城,从而能够居高临下,监视城内动静。湘军在龙脖子山麓修筑炮台数十座,对城内日夜轰击,压制太平军的炮 火,掩护挖掘地道。

  同时,在龙脖子山麓与城墙间大量填塞芦苇、蒿草,上覆沙土,高 与城齐,为攻城铺平道路。半个月后,湘军攻城准备基本完成。李秀成见湘军攻城在即,于7月18日深夜,

  选派千余人伪装湘军,冲出城去,企图 破坏太平门附近的地道,结果被湘军识破,只得退回城内。 7月19日晨,湘军担任主攻任务的部队齐集太平门外。中午,湘军用地雷轰塌城墙。湘军蜂拥而入。太平军纷纷以枪炮还击,虽给敌人以 重大杀伤,但没能挡住湘军的攻势。与此同时,湘军水师各营会同陆师夺取了水西、旱 西两门,傍晚前后,天京全城各门均为湘军夺占。

  李秀成于19日晨自太平门败退后,即回到天王府,独带幼天王,由数千文武护送, 奔向旱西门,企图由此突围出城,结果为湘军陈湜部所阻,只得转上清凉山。入夜,折 回太平门,伪装湘军山缺口冲出,向孝陵卫方向突围。不久,李秀成与幼天王失散,便 分道奔逃。李秀成在方山附近被俘。8月7日,在写完供词后,被曾国藩杀害, 年仅40岁。

  城内守军与入城湘军展开巷战,大部战死,一部自焚,10余万人没有一个投降的。

  意义:湘军的兴起,使清代兵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湘军建立前,清朝常备军为绿营。绿营兵为土著世业,将由铨选调补,军饷由户部拨给,兵权握于兵部,归于中央。

  湘军既兴,兵必自招,将必亲选,饷由帅筹,其制正与绿营相反,故兵随将转,兵为将有。曾国藩对湘军拥有极大的指挥调度权力,自成派系。当湘军在实际上取代绿营时,

  将帅自招的募兵制度便代替了国家经制的世兵制度,近代北洋军阀的起源,实始自湘军的“兵为将有”。

  后记:湘军在攻破南京以后,大肆焚掠、屠杀,这一点几乎都给予极度负面的评价,更成为其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湘军某部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湖南军队,直到何健下台,蒋介石才把湘军改造为半中央军队。到1949年全部被解放军消灭,湘军的历史至此终结。

  

  

  33.淮镇捻之战

  ~前言~: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同时,安徽北部也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农民革命-捻军起义,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是一支论战斗力方面强于太平军的部队,可惜其领导者比太平天国还要傻。清政府在动用地方团练镇压太平天国的同时,派遣亲王僧格林沁率清政府最精锐部队镇压捻军,不料却在山东菏泽高楼寨遭遇全歼,僧格林沁战死。清政府立即任命两江总督曾国藩为钦差大臣北上率湘军“剿捻”。1865年6月,曾国藩率军北上“剿捻”,无奈,捻军在皖北、河南、山东、陕西四处开战,湘军防不胜防,疲于奔命,屡战屡败,湘军刘蓉部更是在十里坡遭遇伏击,全军覆没。清政府因曾国藩部将遍天下,不再苛责,命他回两江总督本任,以李鸿章代替他为钦差大臣督师“剿捻”。

  时间:1967年

  地点:皖苏鲁豫陕甘鄂 七省

  参战方:淮军 PK 捻军

  省份PK:安徽、湖南 PK 安徽、江苏、河南、山东

  淮军统帅:李鸿章(安徽省合肥市) 捻军统帅:张宗禹(安徽省涡阳县)

  淮军将领:张树声(安徽省合肥市)、刘秉璋(安徽省庐江县)、刘铭传(安徽省合肥市)

  捻军将领:赖光文(广西省客家人)、宏升(安徽省涡阳县)、任柱(安徽省蒙城县)、

  兵力对比:不详

  伤亡:捻党全军覆没

  过程:都一个省的武装力量没什么好写的

  意义:捻军虽然最终全军覆没,但给予了清政府统治沉重打击,为此后1911年的武昌起义提供的宝贵的经验。淮军也借此成功取代湘军上位,成为清政府的主要国防力量。

  后记:淮军作为清的主要国防力量,陆续参加了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抵抗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皆付出巨大牺牲。八里台决战之后,安徽15岁以上,40岁以下青壮年几乎全部战死,家家门口悬挂白布。

  淮军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后来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建陆军”,广招淮军旧将,成为清末的主力,即是民初北洋军阀的雏形。

  

  

  34.辛亥革命

  ~前言~:1911年9月8日,四川荣县独立,荣县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清朝政府得知激起民变,成都被围后,非常惊恐,忙将四川总督赵尔丰免职,

  并调渝汉铁路督办端方署理四川总督,率一部分湖北新军入川。武汉新军大部被调入川,武汉的防务非常空虚,革命党人认为这是发动起义的好机会。

  时间:1911年10月10日

  地点:武昌

  参战方:革命起义军、部分新军 PK 新军

  省份PK:湖北 PK 江苏(个人感觉这个革命起义军既然在武昌发动,那么应该大多是湖北人吧。。。新军前身为在南京招募组建的“江南自强军”

  起义军总指挥:蒋翊武(湖南省澧县) 湖广总督:瑞澄(满洲正黄旗)

  起义军军官:孙武(湖北省武汉市汉口)、吴兆麟(湖北省鄂城市)、熊秉坤(湖北省武汉市)、赵承武(湖北省随县)

  兵力对比、伤亡:均不详

  过程:蒋翊武闻讯后,决定当夜发动起义,并派人给各营送信。当日晚彭楚藩、刘复基在起义总指挥部被捕、杨宏胜在运送弹药的路上被捕,1911年10月10日晨三人被斩首。

  熊秉坤等人决定提早起义,并拉来队官吴兆麟作为起义军临时总指挥,熊秉坤为参谋长。1911年10月10日晚间八时,熊秉坤发出武昌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士兵首先发难攻占楚望台军械库,继而深受文学社共进会等革命团体影响的大部分新军共同响应。吴兆麟、熊秉坤率起义部队攻打湖广总督府,在南湖炮队的炮击下,起义军在次日黎明前,占领总督衙门,湖广总督瑞澄逃走。

  意义: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后记:继湖北之后,湖南、陕西、江西、云南、江苏(含上海)、贵州、浙江、安徽、广西、福建、广东、四川共十三省宣布独立,只有直隶、河南、甘肃、山西、山东五省在袁世凯控制下,1月22日,孙文发表声明,只要袁世凯赞成清帝退位,自即行辞职,让位于袁世凯。袁世凯得到这个保证后,便加紧了逼宫的进程。1月26日,在袁世凯授意下,段祺瑞率北洋将领共47人闯进清廷要求大清皇帝立即辞位。2月12日,在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等大臣的劝说和逼迫下,宣统帝溥仪的母后隆裕太后接受清室《优待条件》,发布《逊位诏书》,宣布清宣统皇帝退位,并授权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

  《退位诏书》由张謇起草,并由临时参议院通过,但其中,“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为袁世凯手下所添加。至此,大清帝国正式终结,并被中华民国取代与继承。

  统治了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正式宣告灭亡,中国两千年来的帝制也宣告灭亡。

  

  

  35.直皖战争

  ~前言~:袁世凯死后,皖系以北洋正统自居,操纵政局,声势显赫。皖系军阀掌握了北京政府的主要权力,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扶持下,极力扩张其武装力量。

  段祺瑞提出“武力统一”的口号,企图利用直系军队消灭孙中山的护法军政府,又达到削弱直系的目的。直系不甘心皖系的扩张,提出“和平统一”,在英美帝国主义支持下与皖对抗。

  1920年4月,直、奉两系结成反皖联盟。

  时间:1920年7月

  地点:京津地区

  省份PK:河北、东三省 PK 安徽

  直系头领:曹锟(天津市) 奉系头领:张作霖(辽宁省盘锦市) 皖系头领:段祺瑞(安徽省六安市)

  直系将领:吴佩孚(山东省蓬莱市)、曹锳(天津市)、阎相文(山东省济宁市)、萧耀武(湖北省新洲县) 皖系将领:徐树铮(安徽省萧县)、段芝贵(安徽省合肥市)曲同丰(山东省烟台市)

  参战兵力:各投入近10万

  伤亡:皖系大败

  过程:1920年4月,直、奉两系结成反段联盟。5月,吴佩孚自衡阳率直军北上至保定,准备讨段。段祺瑞召开秘密军事会议,调徐树铮的西北边防军在北京附近布防。6月成立定国军,

  段自任司令。7月14日,直皖两军在北京东西两面的京津铁路和京汉铁路线上的涿州、高碑店、琉璃河一带开战。西线直军遭边防军进攻受挫,退出高碑店。东路边防军由徐树铮坐镇,进攻直军所据杨村,未决胜负。16日,日本开出一支护路队助西北边防军占领杨村。17日,吴佩孚率兵突袭边防司令部所在地松林店,皖系部分高级将领被迫投降。皖军西线大败。同时奉军在东线协同直军作战,皖军遂全线崩溃。19日,段祺瑞辞职。接着直、奉军开到北京。北京政权落入直、奉两系军阀手中。

  意义:从此皖系烟消云散,吴佩孚在直皖战阵中,击败了皖系而权倾中央,直系的军阀势力崛起。

  后记:这之后直系为了彻底扫除皖系势力,而进攻浙沪两块皖系最后的地盘。这便是“江浙战争”了,江浙战争还是直奉战争的导火索。

  

  

  36.直奉战争

  ~前言~:1920年直皖战争后,直、奉两系军阀共同控制了北京政权。并共推靳云鹏组阁。后来,张作霖又迫使靳云鹏辞职,支持亲日的梁士诒任国务总理。受日本支持的奉、皖两系开始重新合作,并联络孙中山为首的广东政权,组成反直“三角同盟。1922年1月,受英、美支持的直系军阀吴佩孚,联合六省军阀,通电攻击梁士诒内阁媚日卖国,迫梁离职,直、奉矛盾日趋激化。4月上旬,奉军开入山海关与直军对峙,29日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

  时间:第一次1922年,第二年1924年

  地点:中国北方

  省份PK:河北 PK 东三省

  直系首领:吴佩孚(山东省蓬莱县) 奉系首领:张作霖(辽宁省盘锦市)

  直系将领:冯玉祥(河北省保定市)、王怀庆(河北省宁晋县)、王承斌(辽宁省兴城市)、彭寿莘(山东省平度市) 奉系将领:张学良(辽宁省盘锦市)、郭松龄(辽宁省沈阳市)

  兵力对比:第一次直系10万;奉系12万 第二次直系20万;奉系15万

  伤亡:第二次,直系仅剩2000人由塘沽登舰南逃

  过程:第二次;冯玉祥、胡景翼、孙岳等人,联名发出了呼吁和平的漾电,发动 “北京政变”。(倒戈将军冯玉祥的拿手好戏)推翻了直系贿选总统曹棍的反动统治,占领了北京。

  25日,冯玉祥等人在北京北苑举行会议,决定组织中华民国国民军,推冯玉祥为总司令兼第1 军军长,胡、孙二人分任副总司令兼第2、第3两军军长。“北京政变”后,吴佩孚把前线指挥交给张福来主持,亲率其嫡系第3师、第26师各一部,共约七八千人,于10月25日乘车回救北京。26日,吴佩孚命令部队开往杨村一线布防,对冯军采取守势。企图等齐燮元、孙传芳的军队沿津浦铁路北上;李济臣、萧耀南的军队由京汉铁路南来。

  再在这两路援军的支援下,从冯玉祥的控制下夺回北京。到10月28日,由平泉、冷口入关的奉军张宗昌部,攻占滦州,截断了榆关直军的退路和榆关;天津之间的交通线,直军纷纷溃退。31日,奉军占领了榆关和秦皇岛,缴获直军的枪支达3万余件。直军主力丧失殆尽。

  从10月31日到11月 2日,冯军先后攻占了杨村和北仓,并俘虏了北上援吴的鲁军旅长潘鸿钧。吴佩孚见大势已去,率残部2000余人由塘沽登舰南逃。

  意义:直奉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海军、空军参加并取得重大作用的内战,新式武器如坦克等纷纷登场,重炮、重机枪、地雷的使用均为之前战争所罕有,

  死伤特别惨烈。政治意义上,直奉战争以奉系胜利而告终,从此直系军阀基本退出中国历史舞台,北洋政府开始了张作霖时代。

  后记:张作霖打进北京,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在位期间曾多次抵制日本人的拉拢,拒绝签订卖国条约。1928年因前线战事不利,张作霖被迫返回东北。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乘火车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成重伤,

  史称皇姑屯事件,当日送回沈阳官邸后即逝世。

  

  

  37.北伐战争

  ~前言~:1924年秋,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了“贿选”的大总统曹锟,然后邀请孙中山北上。等孙中山北上抵达时,冯玉祥已经与张作霖商定,接受段祺瑞进京任“临时执政”摄行大总统,并废除了曹锟宪法,终止《临时约法》和取消国会。

  孙中山主张召开民选的国民会议,段祺瑞主张召开军政商学实力派组成的善后会议。

  时间:1926年-1928年

  地点:中国

  参战方:国民革命军 PK 北洋军阀

  省份PK:广东、湖南、云南、福建、广西+西北、山西 PK 湘 鄂 豫 冀 苏 浙 鲁 皖 赣 闽 东三省(前面的5个是根据国名革命军1-5军前身,冯玉祥和阎锡山后期倒戈)

  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浙江省奉化市) 北洋军阀:吴佩孚、张作霖、 孙传芳(山东省泰安市)

  革命军将领:李济深(广西省梧州市)、白崇禧(广西省桂林市)、李宗仁(广西省桂林市)、何应钦(贵州省兴义市)、叶挺(广东省惠州市)、谭延闿(湖南省茶陵县)

  兵力对比:革命军10万;北洋军阀不详

  伤亡:革命军在北伐过程中发展到了100万部队

  过程:北伐初期,国民革命军的四、七、八军分别在湖南、湖北击败了吴佩孚;一、二、三、六军则在江西、江苏一带击败孙传芳。1927年北伐时国民革命军接管位于汉口、九江的英国租界。1927年4月26日发生宁汉分裂,北伐一度中断。中国国民党分裂成左派的武汉及右派的南京两个国民政府。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南京成立政府,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将中国共产党人从军队内清除,并且取消国民革命军内党代表及政治部编制。同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进行“清共”,史称“宁汉合流”。自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共产党于8月1日发动南昌起义,成立属于自己的武装部队。8月蒋介石辞去总司令职。孙传芳乘机发动的反攻被何应钦、李宗仁在龙潭击败。

  1928年1月,蒋介石复出。支持北伐的冯玉祥手下的国民联军,及阎锡山手下的北方革命军并入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国民革命军编为第一、二、三、四集团军,

  分别由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及李宗仁任司令;蒋介石为总司令。至6月,张作霖退出山海关外时被日本关东军在皇姑屯炸死。国民革命军)亦进至北京。12月,张学良在关外易帜,

  北伐宣布成功。

  意义:如果没有北伐的成功,国民政府没有实现对全国的政治统一。等到日本全面侵华开始,北洋各个军阀各自为战,不能走向联合抗击日寇。

  中国是否能坚持八年抗战那么久,能不能保持独立国家的性质就很难说了。

  后记:日本趁中国刚刚完成统一,内政不稳,内乱不断,国力薄弱;为了进一步侵略中国,于1931年9月18日发动“九一八事变”

  

  

  38.南昌起义

  ~前言~:1927年3月,国民党在武汉的汪精卫和南京的蒋介石集团不合作,所谓“宁汉分裂”。江西南昌则在武汉和南京之间。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不断扩大,从4月起南京等地的国民党开始大量逮捕和处决共产党人,发动了四一二政变,武汉的国民党在7月亦决定“清党”,即七一五事变。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挽救中国革命,周恩来等到达南昌,组成前敌委员会,领导加紧进行起义的准备工作,并于8月1日举行起义。

  时间:1927年8月1日

  地点:江西省南昌市

  参战方:共产党PK 国民党

  省份PK:湖南、江西 PK 广东(共军的部队为第二方面军一部分:前身建国湘军,和南昌保安队。国军第五方面军部分:建国粤军)

  共产党领导人:周恩来(江苏省淮安市) 国民党主席:汪精卫(浙江省绍兴市)

  共产党将领:贺龙(湖南省桑植县)、叶挺(广东省惠州市)、刘伯承(重庆市开县)、朱德(四川省仪陇县)

  国民党将领:张发奎(广东省韶关市)、朱培德(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

  兵力对比:共军2万;国军3000

  伤亡:不详

  过程:8月1日2时,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的领导下,部分参加南昌起义的人员南昌起义开始。按照中共前委的作战计划,第20军第1、第2师向旧藩台衙门、大士院街、牛行车站等处守军发起进攻;

  第11军第24师向松柏巷天主教堂、新营房、百花洲等处守军发起进攻。激战至拂晓,全歼守军3000余人,缴获各种枪5000余支(挺),子弹70余万发,大炮数门。

  当日下午,驻马回岭的第25师第73团全部、第75团3个营和第74团机枪连,在聂荣臻、周士第率领下起义,1927年8月2日到达南昌集中。

  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起义。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

  后记: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从此,8月1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39.中原大战

  ~前言~:1930年的元旦,蒋介石在《中央日报》上发表《以气节廉耻为立国之本》的文章,大骂反对者“以投机取巧为智,以叛乱反复为勇,气节堕地,廉耻道丧”,

  杀气腾腾的教训反蒋派,使督师河南的阎锡山心有余悸。1月13日,前往郑州参加军事会议并准备履行国民党军副总司令就职仪式的阎锡山在得知蒋介石命令

  河南省政府主席韩复榘逮捕自己的密令后,连夜逃回山西太原,并决定倒蒋!而冯玉祥最初虽然因为对阎锡山恨之入骨,但随之随着形势的发展,逐渐地发生了变化,

  最后决定倒戈,遂与阎锡山联手。

  时间:1930年5月—11月4日

  地点:河南、山东、湖南

  参战方:蒋军 PK 晋绥军、西北军

  省份PK:广东、湖南、云南、福建、广西 PK 山西+西北诸省

  蒋军总指挥:蒋介石(浙江省奉化市) 晋绥军指挥官:阎锡山(山西省五台县) 西北军指挥官:冯玉祥(河北省保定市)

  蒋军将领:何应钦(贵州省兴义市)、钱大钧(江苏省昆山市)、陈诚(浙江省丽水市)、刘峙(江西省吉安市)、顾祝同(江苏省涟水县)、蒋鼎文(浙江省诸暨市)

  张治中(安徽省巢湖市)、陈继承(江苏省靖江市)。此八人为最早跟随老蒋的8位高级将领号称八大金刚,其中更有4人被蒋先生列为五虎上将,分别为:“干将”陈诚、“忠将”顾祝同、“福将”刘峙、“飞将”蒋鼎文。至于“虎将”的那位。。。

  兵力对比:蒋军60万;反蒋军80万

  伤亡:蒋军 95,000以上;反蒋军 20万以上

  过程:好长,不写,感兴趣的自己去搜吧。结局是老蒋赢的了最后的胜利,阎锡山的晋绥军虽然败了但是建制尚还成型,冯玉祥惨淡经营历时二十余年的西北军几乎完全瓦解崩溃。

  意义:蒋介石统一中原

  后记:对于冯玉祥的倒戈次数,已经有很多历史学家和研究者进行更正,冯玉祥一生倒戈的次数准确的应该是八次,依次为:

  第一次 滦州起义 倒满清

  第二次 护国运动 倒袁世凯

  第三次 武穴停兵 倒段祺瑞

  第四次 北京政变 倒吴佩孚

  第五次 拉郭松龄 倒张作霖

  第六次 五原誓师 倒北洋

  第七次 国共分裂 倒共产党

  第八次 中原大战 倒蒋介石

  

  

  40.九一八事变

  ~前言~:1929,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到1931年,日本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日本政府急于发动一场对中国的战争,借以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缓和阶级矛盾。

  时间:1931年9月18日夜

  地点:东三省

  参战方:中国 与 日本(为什么把PK换掉了?尼玛,一枪未放,PK个JB啊)

  中方指挥官:张学良(辽宁省盘锦市) 日军指挥官:本庄繁

  兵力对比:中国:16万;日本:3万-6万

  伤亡:东北军安全撤出东三省

  过程:由于张学良一再坚持“不抵抗政策”,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整个东北三省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军占领。张学良晚期承认不抵抗命令是他自己下的,和蒋介石无关

  张学良说:“那个不抵抗命令是我下的。我下的所谓不抵抗命令,是指你不要跟他冲突,他来挑衅,你离开他,躲开他。”他解释当时他为什么下令不抵抗:因为过去对日本的挑衅,

  一直“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我当时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东北那么大的事情,我没把日本人的情形看明白,……我就没想到日本敢那么样来(指用武力侵占整个东北——引者注),我对这件事情,事前未料到,情报也不够,我作为一个封疆大吏,我要负这个责任。”张学良说明:“这就是我给你的解释。不抵抗,不能把这个诿过于中央。” 考虑到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那么长时间,没有必要替蒋介石开脱。应该说的是真的

  意义:丢人!!!

  后记: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国民党马占山与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41.淞沪会战

  ~前言~: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全民抗日浪潮推动下,国民政府第二天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告“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

  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8月14日,当地国民党驻军第九集团军在总司令张治中的指挥下,指挥三个德械师开始总攻,中国空军也到上海协同作战,

  15日,日本正式宣布组建上海派遣军,以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率领两个师团的兵力开往上海增援,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时间:1937年8月13日—1937年11月12日

  地点:上海

  参战方:中国 PK 日本

  民族PK:中华民族PK 小日本

  中方指挥官:蒋介石(浙江省奉化市) 日方指挥官:松井石根

  中方将领:顾祝同(江苏省涟水县)、陈诚(浙江省丽水市)、张发奎(广东省韶关市)、朱绍良(福建省福州市)、刘建绪(湖南省醴陵市)、张治中(安徽省巢湖市)、廖磊(广西省陆川县)、薛岳(广东省韶关市)、罗卓英(广东省大埔县)、谢晋元(广东省梅州市)

  兵力对比:国军75万 日方30万

  伤亡:国军30万日方4万

  过程:太长了,截取八百壮士一段;在全军撤退苏州河南岸之时,蒋介石想到苏州河以北阵地亦不可轻易拱手奉送日军,此时又获悉国联要在11月初在日内瓦开会,届时将接受中国控诉,为获取国际舆论的同情,有必要留下少部兵力坚守苏州河以北地区,直至会议召开。经蒋介石本人亲自下令,第88师孙元良部524团团副谢晋元率领该团主力1个营 400余人(对外称800人,故后来这支部队被誉为\"八百壮士\"),据守闸北四行仓库,担当此项任务。奉命后,谢晋元即指挥官兵与前来进攻的日军展开战斗,周旋3昼夜,毙敌百余名,而所坚守的四行仓库阵地始终岿然不动。在四行仓库被围攻到第三天时,日军兵力已达5000余人,双方力量悬殊。最后在租界各国请求之下,这支力战不屈的孤军,才于10月31日夜奉命退入公共租界。八百壮士英勇事迹轰动中外,声名远扬,虽于战局无补,但是震慑了日军,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心,也赢得国际舆论一片称颂声,被一些国际人士誉为抗日奇迹,政治作用不容低估。

  意义:此战堪称是湘军的绝唱,此战湘军全军齐上,甚至将湖南地方保安部队、预备部队都源源不断的补充上来!一句“来生再见”,便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湘军将士殊死抵抗,死伤累累,战至几百人誓死不退;此战之后,湘军已不成建制,被蒋介石改造成了半中央军。中国军民浴血苦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并争取了时间,从上海等地迁出大批厂矿机器及战略物资,为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

  后记:蒋介石在下达部队撤退前,没有讲明各部队撤退顺序。三四十万中国将士挤在几条公路上,被日军空军轰炸,为此也付出了惨痛代价。大撤退变成了大溃逃,

  数十万将士在撤往南京时分散,为南京保卫战的失利埋下伏笔。12万守军各自为战,无法统一作战,数天南京就告陷。

  

  

  42.太原会战

  ~前言~:蒋介石五虎上将之一的“福将”刘峙从内战时代的常胜将军蜕变为抗战中的长腿将军,一枪未发,10天之内溃退千里,保定、石家庄等地迅速陷落。日军很快从北平南下推进到中国腹地,突破河北,兵锋指向山西。土皇帝阎锡山在山西经营了几十年,蒋介石费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曾让他挪窝,这一下真的急了。面对日军逼近自家老巢,是又气又急,一边痛骂刘峙是天下第一大蠢驴,一边催促死敌蒋介石来救命。蒋介石就把“虎将”卫立煌派去山西,任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

  时间:1937年9月11日-11月8日

  地点:太原

  参战方:中国 PK 日本

  民族PK:中华民族PK 小日本

  中方司令长官:卫立煌(安徽省合肥市) 日方指挥官:寺内寿一

  中方将领:阎锡山(山西省五台县)、郝梦龄(河北省藁城庄)、朱德(四川省仪陇县)、林彪(湖北省黄冈市)

  兵力对比:国军58万 日军14万

  伤亡:国军10万 日军3万

  过程:依然太长,截取林彪师长指挥的抗战第一场胜仗“平型关大捷”;25日拂晓,日军第五师团第21旅后续部队乘汽车100余辆,附辎重大车200余辆,沿灵丘——平型关公路由东向西开进。7时许,该部全部进入第115师预伏阵地。第115师抓住战机,立即命令全线开火,并乘敌陷于混乱之际,适时发起冲击。115师一部歼敌先头,阻其沿公路南窜之路;

  一部分割包围日军后尾部队,断其退路;一部冲过公路迅速抢占老爷庙及其以北高地;一部阻断先期占领东跑池的日军回援;一部阻断日军第五师团派出的增援部队。

  经过激烈战斗,全歼被围日军,大获全胜。

  意义:太原会战历时2个月,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战绩最显著的一次会战。平型关伏击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忻口会战大量消耗日军有生力量,牵制了日军沿平汉铁路(北平-汉口)南下的作战行动。惟娘子关方面防范疏漏,被日军乘虚而入山西省会太原,虽然最后会战以失利告终,

  但太原会战是八年抗战中,华北规模最大的一次对日会战。太原会战中光忻口战役就伤亡日军约两万人,创造了华北歼灭日军人数的最高纪录。

  后记:卫立煌在太原会战期间和共产党的朱德、林彪等人合作甚是亲密,并屡屡向共军提供武器装备,这使得老蒋感到十分不快,在中条山战役开始之前,卫立煌去重庆述职,

  结果遭受蒋介石“反共不得力”的严厉批评。卫立煌一怒之下躲到峨眉山撂挑子不干了。卫立煌离开后,蒋介石派国民政府大员何应钦来到第一战区主持防务,何应钦是国民政府军政部部长,高高在上,对中条山的防务一无所知,他甚至都不知道哪支部队在什么地方!这种内部矛盾直接导致了后来中条山战役的耻辱败仗。

  

  

  43.徐州会战

  ~前言~:1937年12月,侵略华东的日军侵占南京后,第13师团北渡长江,进至安徽池河东岸的藕塘、明光一线;侵略华北的日军第10师团从山东青城、济阳间南渡黄河,占领济南后,进至济宁、蒙阴、青岛一线。日本大本营为打通津浦铁路(天津-浦口),使南北战场联成一片,先后调集8个师另3个旅、2个支队(相当于旅)约24万人,

  分别由华中派遣军(1938年2月18日由华中方面军改编)司令官畑俊六和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指挥,实行南北对进,首先攻占华东战略要地徐州。

  时间:1938年1月至5月

  地点:徐州为中心的津浦、陇海地区

  参战方:中国 PK 日本

  民族PK:中华民族PK 小日本

  中方司令长官:李宗仁(广西省桂林市) 日方指挥官:寺内寿一

  中方将领:张自忠(山东省临清县)、王铭章(四川省成都市)、孙连仲(河北省雄县)、汤恩伯(浙江省武义县)

  兵力对比:国军60万;日军24万

  伤亡:国军10万;日军2万6千

  过程:太长,仅截取李宗仁将军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月20日,日军第10师濑谷支队南进连陷临城(今薛城)、枣庄、韩庄后,不顾第5师和第10师长濑支队在其两侧进攻受阻,孤军深入,向台儿庄突进,企图一举攻占徐州。李宗仁以第2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率部固守台儿庄,第20军团军团长汤恩伯、封裔忠率部让开津浦铁路正面,转入兰陵及其西北云谷山区,诱敌深入,待机破敌。3月23日,日军由枣庄南下,在台儿庄北侧的康庄、泥沟地区与守军警戒部队接战。24日起,日军反复向台儿庄猛攻,多次攻入庄内。守军第2集团军顽强抗击,与日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第五战区以第20军团主力向台儿庄机动,拊敌侧背,与第2集团军形成内外夹击之势,并令第3集团军进至临城、枣庄以北,断敌后路。

  日军为解台儿庄正面之危,速以第5师坂本支队(相当于团)从临沂驰援,进至兰陵北面的秋湖地区,即被第20军团第52军卷击包围。4月3日,第五战区发起全线反攻,激战四天,

  歼灭日军濑谷支队大部、坂本支队一部共万余人。其余日军残部于7日向峄城、枣庄侧退。

  意义:以台儿庄大捷为代表的徐州会战的消息,苏、美、英、法、德、意等欧美主要国家都给予了充分报道和评论。据1938年4月9日伦敦路透社电讯说:“英军事当局,

  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

  德国也报道说:“徐州方面中国抵抗力之强,殊出人意外”,“最慎重之观察者亦不能不承认日本必遭失败。”这些社会舆论对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争取外国政府的支援,

  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中国人民誓死抵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胜利战绩,赢得世界正义舆论的高度评价,也使德、意法西斯不敢小视。各国新闻媒介对台儿庄大捷的报道,

  不仅使各国人民增加了对中国抗战的了解和认识,也为后来中国赢得外援创造了条件。

  后记:此役,桂军和川军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牺牲。李宗仁率领桂系主力在台儿庄打败日军,取得了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第一次胜利。川军122师和125师与日寇展开激烈巷战,逐屋抵抗,战至最后一人,没有出现一个被俘虏的,为川军赢得了全国的尊重。

  正是川军的巨大牺牲才换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李宗仁曾挥泪而言:“川军以寡敌众,不惜重大牺牲,阻敌南下,完成战斗任务,写成川军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张自忠后来在1940年的随枣会战中不幸战死。日本人发现张将军遗体,审认无讹,一起膜拜,用上好木盛殓,

  并竖木牌。并全军向他行礼,甚至在他的遗体运回后方之时,日军收到消息便下令停止空军的空袭一日,避免伤到张自忠的忠骸。可见,张自忠将军在对日抗战所展现军人武德,连当时崇尚军国主义的日军都为之感动。

  

  

  44.武汉保卫战

  ~前言~:武汉位于长江中游,是当时中国第二大城市,人口超过二百万,该市被长江及汉水分成三部分:武昌、汉口及汉阳,武昌是政治中心,汉口是商业的集中地,汉阳是工业重镇,在粤汉铁路建成后,它是中国内陆的重要交通中心,同时也是将南方港口运来的对外援助运往内陆的枢纽。日军侵占南京后,国民政府虽西迁重庆,但政府机关大部和军事统帅部却在武汉,武汉实际上成为当时全国军事、政治、经济中心和战时首都,当时中国的军事力量集中保卫武汉,日本政府及中国远征军总部均预期武汉陷落将令中国停止抵抗。

  时间:1938年6月11日-1938年10月25日

  地点:湖北武汉和邻近地区

  参战方:中国 PK 日本

  民族PK:中华民族PK 小日本

  中方总指挥官:蒋介石(浙江省奉化市) 日方指挥官:冈村宁次

  中方将领:陈诚(浙江省丽水市)、薛岳(广东省韶关市)、张发奎(广东省韶关市)、李宗仁(广西省桂林市)、白崇禧(广西省桂林市)、孙连仲(河北省雄县)

  兵力对比:国军110万人,日军30万

  伤亡:国军40万;日军3.5万

  过程:仅截取武汉保卫战尾声部分;青岛、上海等地陷落后,广州就成了中国最重要的港口

  了,但与它的重要性相比,防守却显得很松懈,粤军竟然被抽调半数去参加武汉会战,

  蒋介石认为日军已经倾尽全力在武汉会战上面了,不可能还能抽出兵力在其它的方向上面进攻,本来,日军由于兵力不足,还打算在武汉会战结束后再抽调兵力来进行进攻广州的作战的,谁知在武汉会战国军顽强抵抗,使得战局进展缓慢,日军大本营等不及了,迅速抽调三个师组成21军,由古庄干郎大将统领,在海军第5舰队司令长官盐泽幸一支援下,奇袭广州。广东这边到是听到一点风声,广东省长吴铁城还向重庆作了报告,可是蒋介石居然以为这是日本人故意制造出来的“假”情报,试图让国军从武汉战场抽出兵力支援广东。

  不给增加兵力也就算了,老蒋竟然还发报让余汉谋再调一个师去武汉战场。10月11晚,日军7万多人,2.7万匹马在广州大亚湾登陆成功,一路势如破竹,连下淡水、惠州、博罗和增城,21日已经攻到广州近效。余汉谋的12集团军仅仅10天就被日军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无奈之下,余汉谋下令广州守军撤退,广州于21日下午沦陷。

  广州一失,粤汉铁路被切断,武汉就更不值得用重兵防守了,面对这种情况,蒋介石又吸取南京保卫战的教训,不做孤城困守,决定迅速放弃武汉。日军占领汉口,次日占领武昌,27日占领汉阳,武汉保卫战至此结束。

  意义:武汉保卫战是抗战期间正面战场最大规模的一次战斗,当时是调集了全国的力量,真正是众志成城。最后武汉仍然失守,但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基本达到。

  武汉保卫战后,抗日战争就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三个月消灭中国”的狂妄叫嚣彻底破产。

  后记:日本大本营认为“只要攻占汉口、广州,就能支配中国”,于是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发动武汉会战,迅速攻占武汉,以迫使中国政府屈服。为此还规定“集中国家力量,

  以在本年内达到战争目的”、“结束对中国的战争”。但是,中国政府既未因武汉、广州的失守而屈服,日本的侵华战争也未因日军占领武汉、广州而结束。日军终于遇到了最大的

  钉子户城市“长沙”!

  

  

  45.长沙会战

  ~前言~:1938年10月,日军侵占广州、武汉后,由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人力、物力消耗巨大,财政经济陷入困境 ;日本国内反战厌战情绪开始滋长,统治阶级内部因“速战速决”

  战略的破产和对外政策的分歧而争吵不休;更由于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使其称霸世界的战略受到极大影响,处处呈现被动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侵略者被迫调整其侵华方针。

  为尽早结束战争,日军于1939年9月至1942年1月在正面战场上相继发动了对长沙的三次会战。

  时间:1939年(中华民国二十八年)9月至1942年1月

  地点:长沙

  参战方:中国 PK 日本

  民族PK:中华民族PK 小日本

  中方司令长官:薛岳(广东省韶关市) 日方指挥官(阿南惟几)

  中方将领:王耀武(山东省泰安市)、白崇禧(广西省桂林)、李玉堂(山东省广饶县)、王陵基(四川省乐山县)、杨森(四川省广安县)

  兵力对比:第一次;国军24万 日军12万

  第二次:国军10个军 日军12万

  第三次:国军30万日军12万

  伤亡:第一次;国军4万 日军3万

  第二次:国军不详 日本4.8万

  第三次:国军2.8万 日军3.3万

  过程:仅截取第三次;1941年12月23日,日军强渡新墙河,会战开始。这次会战,中国军队一改被动局面,取得战役胜利。中国在前两次长沙会战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展开防御作战。第9战区一线兵团依托各阵地逐次抵抗,给日军相当的损耗和迟滞。待敌深入长沙预定决战地区,中国长沙守军顽强坚守核心阵地,连续挫败日军进攻。同时,第二线反击兵团周密协同,对日军进行合围。日军见势不妙立即展开退却。我军合围部队立即转为向敌阻击、截击、尾击作战,穷追不舍,在多处予敌重大打击,扩大战果,敌狼狈逃串,

  至1942年1月15日,日军退过新墙河,恢复战前态势。中国军队掌握了战役主动权,获得长沙数次会战以来首次全面胜利。薛岳

  意义:在战略相持阶段大量牵制了日军兵力,并给与日军以承重打击。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后记:美国记者福尔门氏在报道中说:“中国第三次长沙大捷,证明了两个原则,那就是中国军队的配备,若能与日军相等,他们即可很轻易地击败日军。”英国《泰晤士报》说:“12月7日以来,同盟军惟一决定性之胜利系华军之长沙大捷。”

  薛岳凭着三次长沙会战的辉煌战果于1946年10月1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授予薛岳将军一枚自由勋章。

  

  

  46.昆仑关战役

  ~前言~:1939年11月15日,日本军在北海湾龙门港登陆,攻占钦州、防城后,以一个师团又一个旅团的兵力于24日沿邕钦公路北犯侵占南宁。12月4日进占昆仑关,桂南会战打响。

  随后第三十八集团军中央军第五军奉命主攻昆仑关,12月18日凌晨战斗开始打响。

  时间:1939年12月18日-1940年1月11日

  地点:桂南

  参战方:中国 PK 日本

  民族PK:中华民族PK 小日本

  国军指挥官:白崇禧(广西省桂林市) 日方指挥官:中村正雄

  国军将领:杜聿明(陕西省米脂县)、郑洞国(湖南省石门县)、戴安澜(安徽省无为县)、邱清泉(浙江省温州市)

  兵力对比:国民革命军第五军;日第21旅团

  伤亡:国军2.8万;日军5000人(基本全歼第21旅团)

  过程:太长太长,感兴趣的自己去搜吧。结局就是,本来过程都很顺利,结果老蒋临阵换帅。可怜第5军将士浴血奋战半个多月才攻占的地盘,顷刻间灰飞烟灭。

  意义:中国军队自抗战以来的首次攻坚,“开了抗战以来强攻夺取敌阵地、消灭敌军一个旅团

  后记:日军战史称之为:“通观中国事变以来全部时期,这是陆军最为暗淡的年代。”“中国军队攻势的规模很大,其战斗意志之旺盛,行动之积极顽强,在历来的攻势中少见其匹。我军战果虽大,但损失亦为之不少。

  

  

  47.上高战役

  ~前言~:1941年3月,日军抽调33,34师团,及一个混成旅团,配备飞机100多架,坦克40余辆,共四万多人,组成扫荡部队,分成三路向赣北的上高中心地带进攻。

  时间:1941年3月14日-4月9日

  地点:江西上高

  参战方:中国 PK 日本

  民族PK:中华民族PK 小日本

  国军总指挥:罗卓英(广东省大埔县) 日军总指挥:阿南惟畿

  国军将领:王耀武(山东省泰安市)、张灵甫(陕西省西安市)、施中诚(安徽省桐城市)、廖龄奇(湖南省祁阳县)、李天霞(上海市)

  兵力对比:国军10万;日军6.5万

  伤亡:国军2万;日军1.5万

  过程:日军第34师团长大贺茂中将一面向汉口日军第11军司令部急电求援,一面命令所部突围撤退。第11军司令部急令第33师团驰援解围,并同第20混成旅团掩护第34师团撤退。

  25日,退至奉新之北路日军第33师团一部向官桥街、棠浦急进,被围第34师团亦向东方向突围,两路日军得以会合。26日夜,第74军攻克泗溪,并协同第72军等部将日军压迫于

  官桥街、南茶罗一带。27日,日军向奉新、南昌方面突围、狼狈溃逃。中国军队第49军、第70军分两路对日军实施侧后追击,予以重创。28日,中国军队主力进攻官桥街,

  与日军激战至下午,将日守军600余人全部歼灭,并毙日军第34师团少将指挥官岩永,收复官桥街。31日克复高安,截断了日军东逃归路。4月1日,日军以15架飞机掩护突围,

  向斜桥方面逃窜。中国军队乘胜追击,收复了沿途城镇。2日,中国军队克复子西山、万寿宫、奉新等地,8日和9日又克安义外围的长埠、宋埠、平洲、弓尖各要点。

  日军受到重大伤亡后撤回原驻地。双方恢复战前态势,会战结束。此役,毙伤日军1.5万余人。

  意义:是国民党军唯一一次在人数不及日军(由于吃空饷、部分编制不存,国军总共只有约40000人,日军也只有70000余人)的情况下取得胜利!

  后记:军委会参谋总长何应钦将称之为“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战”。蒋介石对担任攻击主力的74军甚为满意,特以军委会名义授予74军“飞虎旗”一面,此为国民革命军中最高奖励。

  张灵甫后来更是作为主力与51师携手在常德歼灭日军南京大屠杀元凶13师团大部,替南京大屠杀的30万冤魂报了血海深仇。

  

  

  48.远征缅印

  ~前言~:1941年12月23日,中英在重庆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中国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组建了中国远征军。

  时间:1941年12月23日-1945年3月30日

  地点:缅甸印度

  参战方:中国 PK 日本

  民族PK:中华民族PK 小日本

  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安徽省合肥市) 远征军总参谋长:史迪威(美国)

  远征军将领:杜聿明(陕西省米脂县)、廖耀湘(湖南省邵阳市)、孙立人(安徽省舒城县)、戴安澜(安徽省无为县)、郑洞国(湖南省石门县)

  兵力伤亡:远征军前后投入40万,伤亡20万(其中有5万是在野人山迷路)

  过程:截取孙立人指挥的仁安羌解围战。新38师113团最后决定,以右翼1、3营为主攻,左翼2营为佯攻掩护。18日深夜113团1、3营在2营掩护下涉水偷渡,于凌晨在南岸展开。

  拂晓发起攻击。1营、2营在英军装甲部队和炮兵全力协同下,与英缅军南北夹击,攻入仁安羌核心油田区,英军装甲部队也攻入三岔路口,10时占领油田山顶。

  3营与日军增援部队反复争夺501高地,三得三失,于14时完全攻克501高地,3营营长张琦在战斗中牺牲。15时日军向南退出仁安羌。两军在仁安羌以南形成对峙,仁安羌解围战结束。

  意义:抗日战争时期,缅甸战场是中国和太平洋两大抗日主战场的战略结合地带,又是东南亚地区战场的主要作战地区。中国军队曾两次进入缅甸,展开对日作战。

  不仅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在中、印、缅战场的对日作战,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运输线,提高了中国正面战场的正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溃,而且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大长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后记:1942年10月29日,美国国会授权罗斯福总统追授戴安澜戴安澜1枚“军功勋章”。1945年,罗斯福授予孙立人将军“丰功”勋章。英王乔治六世则授予他“不列颠帝国勋章”司令勋衔。孙立人将军和戴安澜将军成为二战期间,中国仅有的两位在战时获得外国军功勋章的中国将领。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于1945年5月邀请孙立人考察欧洲战场,

  成为唯一被邀请的中国高级军官。孙立人本人也被欧美军事家称作“东方隆美尔“、日本缅甸战史则将其称为“中国军神”。

  

  

  49.衡阳保卫战

  ~前言~:公元1944年,日军为了逆转它在太平洋战场上急遽失利的厄运,“内心极度焦灼”的日本大本营参谋总长杉山元大将上奏日本天皇,

  提出了“打通大陆作战”的设想,并得到了天皇裁可。1944年6月18日长沙沦陷,日寇分三路南进,直指衡阳市。衡阳保卫战被誉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

  是抗战史上最为惨烈的城市争夺战。

  时间:1944年6月22到8月8日,共战斗48天

  地点:湖南省衡阳市

  参战方:中国 PK 日本

  民族PK:中华民族PK 小日本

  中方指挥官:方先觉(安徽省宿州市) 日方指挥官:横山勇

  中方将领:周庆祥(山东省夏津市)、葛先才(湖北省汉川市)、容有略(广东省珠海市)

  兵力对比:国军1.76万 日军11.6万

  伤亡:中国伤亡1万;日军伤亡8万

  过程:截取城陷的最后时刻,8月3日,日军对衡阳大肆轰炸,4日晨开始第三次总攻击。在日军猛攻下,坚守衡阳城一个半月的第十军已疲弊异常,难以再战。8月5日,周庆祥师长主张突围,但城内伤患六千多人,无法随军行动,方军长决心继续死守。方先觉军伤亡极大,阵地多处被毁。7日,日军从衡阳城北门突入。是日,方先觉与各师长联名,向统帅部发出“最后一电”:“敌人今晨由北门突入以后,再已无兵可资堵击。职等誓以一死报党国,勉尽军人天职,决不负钧座平生作育之至意。此电恐为最后一电。来生再见!”

  方先觉第十军官兵守卫衡阳城达47昼夜,在日军猛烈攻击下,顽强拼搏,坚守待援,直至阵地全毁,伤亡惨重。8月7日夜,方先觉派参谋长孙鸣全与日军谈判,日军接受了方提出的三项要求是:1,保证生存官兵安全,并让他们休息。2,收容伤患予以治疗,并郑重埋葬阵亡官兵。3,守城官兵绝不离开衡阳城。方遂停止抵抗。衡阳于8月8日陷落。方提出的三项要求是:1,保证生存官兵安全,并让他们休息。2,收容伤患予以治疗,并郑重埋葬阵亡官兵。3,守城官兵绝不离开衡阳城。

  日军也信守诺言,这使受难官兵2000余及伤患官兵7000余,免除了被屠杀的恐怖。

  意义:虽然衡阳保卫战最后以城陷而告终,但是其历史意义却是巨大的。衡阳之战,“在我虽败犹荣,在敌虽胜不武”。在此之前,日军攻占星洲和马来西亚,伤亡却只有1289人;

  扫荡印尼全境,一共只用了3个师团另1个旅团,损失了2624人。而在“衡阳攻城战”中,日军竞投入5个师团。1个独立旅团和1个重炮兵部队,旷日持久达47昼夜,而伤亡人数,

  竟在上述诸役伤亡总数3倍以上,无怪乎日军视此一战役为“苦难的战役”。由于日军在衡阳一战中损失惨重,致使日本方面为了维护其“皇军”在华战无不胜的神话,

  对战役的真相多有隐瞒,致使日本国内很多人不知道有衡阳这个地方。

  后记:经救援,方先觉脱险逃离衡阳,于12月11日到达重庆。重庆出现热烈欢迎方先觉的热潮,张贴标语:“欢迎抗战的灵魂归来”。

  《大公报》1944年12月13日发表社评《向方先觉军长欢呼》:“苦战衡阳四十七天的英雄方先觉军长回来了!……我们情不自禁地要向方军长欢呼:‘我们的英雄回来了!我们的抗战精神回来了!’”“拿衡阳做榜样,每一个大城市都打四十七天,一个个地硬打,一处处地死拼,请问:日寇的命运还有几个四十七天?”《救国日报》1944年12月20日发表社论《方先觉不愧张睢阳》:“抗战八年,战死疆场的英雄烈士,至少数十万人;而保卫国土,至死不屈者,亦不在少数;而其对国家贡献最大,于全局胜败有决定作用者,当推衡阳之守。”“方军长因弹尽援绝,防无可防,始被敌人俘虏。这在方军长及其部下,真百分之百尽了职分,不论对于国家,对于长官,对于国民,均无愧色。”文章将方氏与唐代安禄山之乱时死守睢阳的守将张巡相媲美。

  

  50.湘西会战

  ~前言~:湘西会战也称雪峰山战役,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最后一次会战。战役以日本军队战败而结束。湘西会战的胜利标志着中国抗日正面战场由防御转入反攻阶段。

  时间:1945年4月至6月

  地点:湖南省西部地区

  参战方:中国 PK 日本

  民族PK:中华民族PK 小日本

  国军指挥官:王耀武(山东省泰安县) 日军指挥官:坂西一郎

  国军将领:施中诚(安徽省桐城市)、胡琏(陕西省华县)、李天霞(上海市)、廖耀湘(湖南省邵阳市)、汤恩伯(浙江省武义县)

  兵力对比:双方参战总兵力28万

  伤亡:国军2.6万;日军2.7万

  

  过程:截取雪峰山大捷;命令部队以人海战强攻,一度曾经架起梯子爬上了城墙。而守军果断使用美制喷火器,随着四处喷射的火焰,木梯被烧断,同时守军用汤普森冲锋枪对城下日军猛烈扫射,日军成批成批倒下,双方激战一天,日军伤亡惨重仍然无法靠近武冈县城。

  此时中国守军一营也伤亡较重,向上级求援,王耀武命令武阳的44师一部立即增援。日军突遭44师袭击措手不及,由于44师的士兵冲击极为凶狠,日军一度认为中国数万人来增援,顿时大乱。此时武冈守军也全部出城夹攻,日军大败,各级军官不顾武士道精神扔下士兵逃跑,士兵也跟随逃亡。中国军队各部追击猛攻,日军殿后部队被打的滚的滚爬得爬,全军溃败到武阳外靠近绥宁一线。武冈之战,中国军队一营兵力与拥有坦克重炮的十倍之敌血战七天七夜力保千年古城武冈不失,真是抗战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意义:提高了国军“反攻之士气”,它是国民党战场从防御转入进攻的重大转折点。

  后记:国军还夺得日军军旗90多面(抗战中日军军旗必须死死保住,日军方面的命令是只要还剩一个人就必须保住军旗),并且俘虏日军447人(军官42人)。

  在知道俘虏这么多日军以后,连何应钦都非常惊讶。

  

  发现商业背后的地理逻辑 呈现地理之上的商业奇观

  中国商业地理 | 作者:中华城市吧少主 |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继续阅读:历史 中国历史

  此文由 热点网 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首页 历史» 中国历史50场著名战役/战争!看看哪个省的人是天生的战士!

标签: #2023年安徽砀山建投债权合同存证政信定融项目

【认购流程】

  • 1.在线预约

    您可以通过拨打电话或添加微信在线咨询和预约,理财顾问会为您详细介绍产品情况。

  • 2.准备认购

    理财顾问根据您的需求为您预约产品额度、核实认购金额、打款日期,辅助您顺利完成认购前期准备。

  • 3.认购产品

    您可以通过银行转账或汇款等方式打款至对应产品募集专户。

  • 4.签订合同

    认购款到账后,您即可以委托人的身份与发行机构签订正式合同。
    核实认购款是否到账,需要您提供:
    ① 银行转账或汇款凭证原件;
    ② 打款账户。
    ③ 身份证明文件。

  • 5.结算返点

    您的专属理财顾问会在项目成立日当天为您结算返点。

  • 6.确认函

    项目成立后,发行机构一般在2个月左右制作完成客户收益确认函,我们会及时将确认函寄送给您。

  • 6.售后跟踪

    项目成立后,我们会继续跟踪项目运行情况,为您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直至项目结束。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