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人民医院项目位于天府四街与剑南大道交叉口东南侧,项目建设净用地面积约 120 亩,规划床位 2 000 张。总建筑面积约为 357 000 ㎡。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为 235 000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综合医疗用房、专科医疗用房、门诊医技用房、后勤保障用房及地块内连廊等;地下建筑面积约为122 000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地下车库、后勤物资库房、机电设备用房、医疗配套用房等。
一
建设背景
图 1 一期建设鸟瞰图
项目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是区政府与四川大学合作共建项目,由四川大学牵头,整合华西医院、华西第二医院、华西口腔医院、华西第四医院等附属医院优质医疗品牌资源进驻高新区,项目围绕“大综合、强专科”功能定位,打造区域性医疗高地、疑难重症诊疗中心和专科特色突出的示范医疗中心,旨在建成学科门类齐全、运行管理高效的现代化三级综合性医院。
二
用地分析
按照成都高新区上位规划,项目用地分为三个地块,总用地规模约 111 888 ㎡。地块一、地块二定位为医疗功能,地块三定位为科研及教学功能,一期用地为地块一、地块二两个地块,地块三为远期发展用地。
图 2 项目用地范围
经现场踏勘,本项目地块一场地内现状为周边居民临时种植菜地和荒地,地块一整体略高于周边道路,高差约 0.5~1 m,需要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场地平整施工。项目地块二内现有一栋结构封顶建筑,即原成都市华西妇女儿童医院(宋庆龄华西妇女儿童医院)医疗综合楼,建筑面积约为 90 000 ㎡。地块二因前期已局部施工,场地已平整,平整后的场地略高于周边道路,有利于场地排水。
本项目地块一、地块二之间存在肖家河支流―艾家沟,河道宽约 7.5 m,两侧各有 30 m 的隔离绿化带,导致两处地块间割裂。从城市界面分析,艾家沟绿化带上方不适宜建设大体量建筑,但可以设置架空连廊联系两个地块功能板块,并与艾家沟城市景观带进行联动。
同时,地铁 5 号线在地块一的红线范围内,带来交通便利的同时存在一定的不利影响;根据退地铁保护线要求,减少了实际可用建设面积,而且地铁线路震动会对精密的医疗技术设备造成影响。
图 3 场地现状图
三
规划与建筑设计
高新区人民医院床位需求为 2 000 张,参照四川大学各附属医院运营数据及综合医院建设标准组建门诊、医技、住院等功能。同时,医院致力于打造集医、教、研、预防保健、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区域医学中心、实习教学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区域示范性研究型医院。
本项目为一期工程,项目一期按照 2 000 张床的规模完成门急诊、医技、住院以及保障系统的建设,院内生活和行政办公满足基本使用需求即可;项目二期再补充建设院内生活、行政办公功能,以及科研用房和教学用房功能。
图 4 一期指标配置标准
( 一 )规划总体布局
地块一用地面积为 24 599 ㎡,建筑面积为95 000 ㎡。功能设置为:特色专科(400 床)、特色门诊并植入小型医技以及满足运营的保障停车用房。地块二用地面积为 55 680 m2,建筑面积为 260 000 ㎡。功能设置为:中心区域设置门诊医技共享大平台,两侧为特色专科(400 床),后端塔楼作为综合住院区(1200 床)以及满足运营的保障停车用房。
( 二 )方案设计理念
山水相宜,有凤来栖。医院整体布局采用凤凰之形,“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寓意高新区建成这座医学绿洲,将吸引华西这只医学凤凰栖息于此,惠泽高新区百姓。
门诊、医技、住院楼等七项功能板块布局形成高效的医疗动线,住院塔楼利用已有建筑形成双护理单元对称式布局,主体两侧作为凤凰两翼规划为专科楼;地块一、三按凤羽的形态布局专科中心和行政科教楼,地块间通过连廊联系形成疗愈之环;城市沿街面进行弧形处理,扩大门诊广场,并与高新文化中心形成一定呼应,构建良好城市肌理。
建筑群体形态舒展,城市天际线高低错落有致,富有韵律感。建筑群沿天府四街,建筑从天府四街向南渐次升高,减少建筑对街道的压迫感。建筑立面以流畅的水平线条引领,并做柔和的曲线处理,体现医院建筑的生命力和亲和力。
图 5 总平面图
设计强调“医院与城市的环境延续性”,在患者从街道空间到医院的过程中提供连续、友好的环境系统。从地块一地铁站到地块二综合门诊主入口,患者可以感受到医院与街区环境的共生,不仅为就诊患者提供便利的步行空间,同时提升城市街区景观需求,呈现城市环境共生的景观界面。
图 6 凤凰造型布局示意图
( 三 )已有建筑改造分析
充分利用已有建筑现状,遵循经济原则,根据医院功能需求,优化调整已有建筑外维护结构。
1. 塔楼区域结构加固及外立面改造
该房屋主体结构安全性评为 Bsu 级,可以正常使用,塔楼原有功能为护理单元,单层面积约 2 700 ㎡,内部流线及功能设置基本满足护理单元的需求。从成本经济性考虑,塔楼保留原有建筑结构,外轮廓根据整体规划进行改造。
2. 地上裙房区域进行结构拆除改造
经过医疗功能和流程论证分析,地上裙房区域已无法满足现代化医院规划和布局需求,而现状裙房与塔楼之间设有结构脱缝,可以采用拆除裙楼的方式进行改造。
3. 地下室区域进行结构加固改造
原有地下室结构及功能基本满足新规划需求,从成本经济性考虑,基本保留地下室区域的结构,并进行结构加固改造,局部与新建区有冲突的进行拆除改造。
图 7 医院主入口效果图
( 四 )平面布局及医疗流程
项目根据顶层规划需求和医学中心整体布局构想,从传统门诊、医技、住院“三段式”布局进行切割重组,将特色专科中心资源围绕“医技共享中心平台”以集约式的布局模式展开,采用由“华西医院、华西附二、华西附四、华西口腔”四所医疗机构共同构建的“医疗商场(Medical Mall)”新医疗模式。该理念是将各个分院特色医疗资源围绕中心平台展开布局,通过医疗街联系各个专科中心。
项目采用“模块化”门诊单元设计,诠释“资源相对集中,减少患者移动”的理念,“模块化”门诊单元设计结合中央共享医技平台与医院街系统,各个诊疗区域采用合院式模块沿街布置,彼此间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有效缩减患者移动距离。
项目强调“全方位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引入“疗愈之环”的理念,构建“急救―检查―手术―ICU”的绿色通道,通过两个地块之间设置医疗功能性连廊,有效地整合医疗功能资源,实现急危重症患者的快速抢救。
急诊急救区位于医技楼的一层,对外交通便捷,水平层临靠影像中心和住院核心筒,垂直方向上与中心供应、 ICU、手术中心上下相连,形成了高效的危急重症救治服务体系。
发热门诊及北侧专科中心共同组合成疫情运行区,可承担疫情救治任务。当发生重大疫情时,经过快速改造调整,发热门诊及专科中心共同组成独立封闭的感染运行区进行疫情救治工作,其他区域可正常开展常规临床医疗工作。
图 8 医疗功能板块图
四
交通流线组织
( 一 )立体交通接驳体系
设计借鉴航站楼交通模式,引入“双首层”的立体交通体系,通过地下接驳、地铁接驳、地面流线规划,实现人车分流以及不同种类的机动车分流。结合医院周边交通组织及总体交通规划与功能布局,设计中采用大规模人流到达的地下交通接驳区,将城市交通压力转移到院内进行消化。
( 二 )分区、分时段、单循环的交通接驳
分区:车行流线区域分为门诊区、专科住院区、综合住院区、急救区、行政后勤区、污物区;
分时段:由于医院车流量大,污物、洁物运送避开门急诊车流高峰期,错峰运送;
单循环:门诊车辆地下接驳即停即走,车流入口与出口分开设置,车辆从天府四街进入院区,非高峰期可从天府四街另一出口驶出,高峰期引导车流从盛华南路离开院区,形成地下接驳单循环流线。
( 三 )地铁接驳 TOD 模式分析
设计强调“医院与城市交通的空间公共性”,采用复合集成式设计策略,整合地下网约车接驳、地铁 TOD 系统、门诊广场、配套服务等交通公共空间,在医院主入口形成“城市客厅”。
在负一层通过地下通道实现地铁―医院无缝接驳;地铁对于人流汇聚效应强,通过合理管理引导人流入院,并在接驳通道两侧形成餐饮、便利店等配套服务。
五
照明设计
项目用光艺术形成一个疗愈的环境,舒缓情绪、给予希望。门诊中庭处以银河系星空为灵感,提取银河系色彩及繁星元素,星光闪烁,患者在仰望星空时暂时忘却了病痛,情绪得到舒缓。
玻璃连廊、异形桥墩处,方案灯光与绿化、水系相结合,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一个世外桃源,通过光与色的结合来疗愈心灵。
住院部、专科楼在阳台、玻璃栏板、屋顶花园等近距离空间,重点考虑灯光的亮度、色彩、角度,最大限度发挥灯光带给患者的疗愈作用。
图 9 泛光照明效果图
六
绿色建筑设计
设计将现行较为先进的技术理念引入,拓展绿色建筑内涵 。在提升绿色建筑质量的同时,更关注使用者在建筑中的身心健康。
医疗街与景观廊十字互通,构建南北自然通风系统,提高了一层和二层门诊医技房间的采光效率和观景房间的数量,降低能耗,增强内外部空间的交流互动。通过医疗街将各个诊疗空间贯穿整合,十字型水平流线形成内庭院,便于医护人员及患者寻路,提升项目品质感。
项目通过立体交通体系、室内外景观庭院体系构建了一所立体多层次的花园式医院,在这里绿色建筑技术得到了适宜性应用:外立面采用隔热性挑檐设计,将高低错落的建筑群进行了建筑层次的统一;部分楼栋建筑中设置中央庭院,与医疗主街相连,保证室内外空气有效对流,形成大厅―医疗街―庭院的自然通风系统;门诊大厅顶部构架采用膜结构设计,内部设置电动遮阳幕布,既保证有效采光又避免阳光直射,营造通透、美观和舒适的门诊大厅。
七
人性化设计
( 一 )打造一站式服务中心
一站式服务中心包含咨询、导诊、采血、收样、取药、自助缴费、报告自助打印、 MDT、宣教等功能,营造独立和共享的区域,形成相对的服务闭环。
( 二 )构建日间服务中心体系
日间服务中心包含日间手术、日间病房、日间导诊服务等功能板块,进一步提高效率、节约资源、降低费用,提高患者就医体验,并可减少院内感染的风险,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三 )设置灵活可变的空间
满足医院近远期需求,近期可布置为倒班宿舍,远期也可转换为病房,能够满足医院良好的发展规划。
( 四 )打造北侧阳光房
原设计北侧病房较多,日照不足,设计通过带倾角的折窗式手法改造外立面,将阳光引入室内,让室内患者拥有更好的景观视野。在立面细节上,根据建筑朝向采用折线形立面充分采光,并布置横向线条,配合出挑空中阳台的设置,在保证高效功能性的同时形成了富有韵律感的立面造型。
图 10 室内区域效果图
本文内容来自:钱梦姗 ,吴俊 ,苏抒垚. 凤栖梧桐·继往开来,与城市和谐共生—成都高新区人民医院建筑方案设计[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23,24(7):19-24.
作者单位:香港澳华医疗产业集团
往期干货
※暴雨后的反思!医院防洪设计与应对措施~
※关于医院电气火灾的特点、现状、防控对策,一文讲清!
※稿约 | 公立医院“一院多区”建设与管理创新专题启动
※ 拜托,医院污水处理的这几种工艺还不知道?!
※中医文化+中式空间意境!这样打造的中医医院什么样?
END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23年单期订阅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 兑换
传播现代医院建设理念|报道医用工程重大进展
www.cnhae.com
订阅:010-81138756|投稿:010-81138732
投稿系统链接:http://cnhae.com/tg/
标签: #四川龙阳天府新区建投债权资产转让项目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