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杨俊
今年我经历了两次印象深刻的文化新闻采访,一是遂宁杂技新年回乡演出,二是遂宁举办的四川省第三届青年川剧演员比赛。我在采访中发现,杂技、川剧,这两门同为传统舞台艺术的姊妹艺术,都面临着一个颇为尴尬的现状:叫好不叫座。
挟《青花瓷》盛名回乡献艺的遂宁市杂技团,在经历一个月轰轰烈烈的演出后,不得不因为演出市场的客观因素与家乡黯然挥别,班师回京。吸引了全省数百名青年演员踊跃参赛,兄弟市州万余名戏迷云集而至的三青赛,在五天的尽情欢笑后如今繁华落尽回归常态,遂宁川剧艺术的发展依然困难重重。
但在静心细思之后你会发现,这两门传统艺术又正经历着非常相似的闯荡之路:杂技团虽然离开了遂宁,但在北京朝阳剧场、明十三陵景区润德大剧院和上海宛平剧场等国内三大顶级剧场的驻场演出中,年演出2500余场,接待游客观众达283万人次;川剧团虽然在遂宁卖不出多少门票,却在峨眉山灵秀园剧场长期演出,在欧亚非各大洲的数十个国家受到热烈欢迎和主动邀请,每年接待的游客数达140000余人次……
这证明了,杂技、川剧等优秀传统文化并非没有市场、不叫座,只是表现在遂宁这个小的演出市场上。
随着时代的变化,市场的主体也在随之发生着变化,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局限于川人看川剧之上,市场的定位更不能仅落足于遂宁或四川,而应该将目光放到全国乃至世界的演艺舞台上。有句广告词说得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目光多远,风景就有多美。传统文化走出去,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优秀文化艺术,是有能力和魅力去征服世界的目光的。
对一项传统文化的扶持,党委政府义不容辞。但另一方面,川剧艺术也应该在创新中实现自我的嬗变。
在两百多年的漫长时间长河中,无论哪一种艺术都不可能一成不变成辉煌依旧。时代变了,观众变了,人们的审美眼光和精神需求也在改变,川剧艺术也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走创新发展之路,在传承特色文化内涵和核心文化元素的同时,在剧目的创作、承载的内容、表现的方式、舞美的设计等方面与当前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项时代元素的符号相结合,在作品赋予更多的时代特色,这样才能赢得观众赢得市场,最终走出一条自我振兴之路!
标签: #遂宁市实业应收债权002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