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国共有15个副省级城市,包括广州、武汉、南京、成都、西安、杭州、济南、哈尔滨、沈阳、长春10个省会城市以及深圳、厦门、宁波、青岛、大连5个计划单列市。
近日,随着地方各级两会相继召开,15个副省级城市陆续发布2022年GDP数据和2023年目标任务。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梳理15城相关数据发现,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已成为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不可或缺的支柱作用。
解析15城2022年成绩单背后的逻辑
2022年受不确定性因素影响,部分城市GDP仍实现了逆难而上或突破性增长,但也有不少城市增速放缓或出现负增长。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正悄然发生新变化。
据宁波市统计局整理发布的副省级城市数据显示,2022年,15城创造GDP总和突破22万亿(226874.65亿元),占2022年全国国民生产总值(1210207亿元)的18.75%。对比15城2021年GDP总量(216471.18亿元),2022年增量超1万亿(10403.47亿元),相当于2022年甘肃省的GDP(11201.6亿元),表现出了稳健的复苏态势。
3城破两万亿、7城破万亿
按经济总量从高到低,排名依次是:深圳32387.7亿元、广州28839.0亿元、成都20817.5亿元、武汉18866.4亿元、杭州18753.0亿元、南京16907.9亿元、宁波15704.3亿元、青岛14920.8亿元、济南12027.5亿元、西安11486.5亿元、大连8430.9亿元、厦门7802.7亿元、沈阳7695.8亿元、长春6744.6亿元、哈尔滨5490.1亿元。
在15城中,深圳总量超过3万亿元,自2012年超过广州后已连续11年位居第一;广州(28839.0亿元)位居第二,成都突破了2万亿(20817.5亿元)排名第三;武汉、杭州、南京、宁波、青岛、济南、西安等7城均破万亿,晋级10强;厦门、沈阳、长春和哈尔滨不足8000亿,哈尔滨排名垫底。 其中,尤以成都、武汉表现最抢眼。
4城增速强劲、1城负增长
按15城GDP增速排序,依次是西安(4.4%)、厦门(4.4%)、武汉(4.0%)、大连(4.0%)、青岛(3.9%)、宁波(3.5%)、沈阳(3.5%)、深圳(3.3%)、济南(3.1%)、成都(2.8%)、哈尔滨(2.5%)、南京(2.1%)、杭州(1.5%)、广东(1.0%)、长春(-4.5%)。
展开全文
具体来看,在15城中, GDP增速破“4”的共有4城,西安、厦门均以4.4%并列第一,武汉、大连均以4.0%并列二甲;青岛以3.9%微弱差距排位前三;宁波、沈阳均实现3.5%的增速并列第四位,深圳、济南、成都、哈尔滨、南京依次晋级前十;杭州、广东相对疲软;长春是唯一负增长城市。
1城超重庆、5城越天津
从19个副省级(含4个直辖市)以上城市来看,GDP总量位居前4的城市依次分别是上海( 44652.8亿)、北京( 41610.9亿)、深圳( 32387.68亿)、重庆( 29129.03亿)。 其中,上海和北京均突破4万亿持续稳住了第一和第二的位置;深圳继续反超重庆排名第三,重庆以微弱优势越广州(28839亿)至第四。
从5到10名排位来看,依次是广州(28839亿)、成都(20817.5亿)、武汉(18866.43亿)、杭州(18753.07亿)、南京(16907.85亿)、天津(16311.34亿)。 其中,广州、成都等5个副省级省会城市均以较强实力超越天津市,宁波(15704.3)以微弱差距位居第11位,成为一匹黑马。
6城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前十
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共有10个副省级省会城市,分别是广州、武汉、南京、成都、西安、杭州、济南、哈尔滨、沈阳、长春。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梳理27城2022年数据发现,进入省会城市前十的副省级省会城市有6个, 依次位居前五的分别是广州、成都、武汉、杭州和南京,持续领跑;济南排列全国第9位(详见下表),不及长沙(第6)、郑州(第7)、福州(第8)。
此外,西安、沈阳依次排列第11名和12名,保持了2021年排名位置;长春由第14位滑到了2022年第16名,也是27个省会城市中唯一负增长(-4.5%)的城市;哈尔滨位列第18名,比去年排名下滑一位。 总体上看,与前面15个副省级城市排位基本相符,与合肥、昆明、南昌、石家庄、太原等省城市之间竞争呈白热化状态。其中,石家庄6.4%的增速不容小觑。
排除客观因素影响,综上分析可见,除厦门、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5个副省级城市GDP总量未突破万亿, 其余10个副省级城市均晋级“万亿俱乐部”,几乎可与除重庆、四川、陕西两省之外的西部9省份和东北3省相抗衡(请参考我们近期推文《 31省2023年GDP目标出炉,百亿、千亿级文旅项目密集亮相 》),表现出了稳健的发展态势和区域支撑力。
从三产增加值看文化产业支柱作用
第三产业(服务业)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活力的重要标志。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规定,GDP(国内生产总值)统计范围,主要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 第三产业(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其中,文化及相关行业主要分布于服务业之中。
6城三产增加值超万亿
据副省级城市统计数据显示 ,2022年,服务业增加值超过万亿元的城市有6个,按高低排序分别是广州(20611.4亿)、深圳(19956.2亿)、成都(13825.0亿)、杭州(12787.0亿)、武汉(11674.0亿)、南京(10522.7亿);依次晋级前十的还有青岛(9245.4亿)、宁波(7908.8亿)、济南(7426.7亿)和西安(7091.4亿),这4城均突破7000亿。
其中,广州是唯一服务业破2万亿,位居副省级城市之冠、排全国城市第三(第一上海、第二北京);深圳以1.99万亿暂居第二位,与广州仅差不到50亿;成都以1.38万亿名列第三;杭州、武汉、南京3城均突破1万亿,依次位居第四、第五和第六。 虽然这些数字优势不等于结构优势,但折射出了服务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例如,青岛市2022年服务增加值为9245.4亿元,同比增长4.5%;宁波市2022年服务增值为7908.8亿元,同比增长了3.8%;均发挥了重要支柱作用。 而长春市仅有3498.3亿元,同比下降了1.8%,这也是长春在15个城市中唯一负增长的关键因素。
占比超60%城市超过一半
接上数据分析可见,15个副省级城市服务业所占比重都较大, 2022年,占比GDP超60%以上城市多达10城,依次是广州比重为71.47%、杭州比重为68.19%、成都比重为66.41%、哈尔滨比重为64.1%、南京比重为62.24%、青岛比重为61.96%、济南和西安比重均为61.7%、深圳比重为61.62%、武汉比重为61.88%。 此外5城,除大连比重为49.1%外,宁波、厦门、沈阳和长春均超过50%以上。
抛开广东服务业独大不说,服务业占比排在第二位的杭州高达68.19%,仅小于广东不到3个百分点。 其中,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已经超过5000亿,占GDP约27%。特别是杭州的电商全国独大,有人调侃若将李佳琦放到武汉都抵得上一座国广(武汉国际广场,武汉最大的时尚购物广场) 。再看排名第三的成都,服务业占比66.41%,2022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8%。
据此,第三产业不仅是副省级城市的长板,也是发展实体经济的强大支撑,这个优势在未来城市“拼经济”的竞争中还将继续放大。
文化产业对三产支柱作用显现
虽然在三产增加值中找不到文化产业增加值数据,但从目前广州、深圳、成都、杭州、南京、青岛、宁波、沈阳等8城发布的202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看,依次排名为杭州(2586亿)、深圳(2500亿)、成都(2074亿)、广州(1730亿)、宁波(1253亿)、南京(1064亿)、青岛(650亿)、沈阳(233亿)。 其中,突破2千亿的有3城(杭州、深圳、成都);突破1千亿的有3城,广州退至第四位,宁波反超南京晋前五。
从8城202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分析,按占GDP比重高低排序,依次为杭州(14.3%)、成都(10.4%)、深圳(8%)、宁波(8%)、广州(6.2%)、南京(6.5%)、青岛(4.6%)、沈阳(2.7%)。 其中,突破10%的有2城,分别是杭州和成都;突破8%的2城是深圳和宁波;突破6%的则是广州和南京。
另据2018—2020年零散统计数据,长春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729亿,占GDP比重为5%;武汉2019年文化产业增加811.98亿,占GDP比重也为5%;西安201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在600亿左右,比重超过6%;厦门201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040亿,所占比重在5%左右。
反观之,被文化产业拖了后腿的城市也有不少。沈阳作为副省级省会城市,202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不足300亿(232.7亿),占GDP比重仅有2.7%;同样还有副省级省会城市济南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2%左右,大连市201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也只有4%。 这也是直接影响这些城市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软肋。
综上梳理分析, 文化产业已成为11个副省级城市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占GDP5%以上),对区域GDP综合贡献率和支撑作用正在逐年提高,尤其是对服务业相对发达的城市更加明显。例如,杭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高达20%、成都和宁波的比重均超过15%、深圳比重为12.5%。
15城2023年文化产业布局和重点任务
不以一时论成败,厉马秣兵再出发。截至2月17日,除杭州和成都外,其余13个副省级城市“两会”相继召开,对2023年经济目标和任务进行了安排部署。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梳理13城政府工作报告时发现, 在国内经济逐步恢复新常态背景下,各城市促消费、稳增长的信心和底气十足,文化产业发展将迎来更加激励的竞争态势。
多城锚定在“6%”以上目标
从13城公开的2023年预期目标看(详见下表),按GDP增长数据高低位居前4的城市分别是西安(7%左右)、武汉(6.5%以上)、厦门(6.5%)、长春(6.5%左右),前3城基本与去年增速排位相符,长春作为去年19城中唯一负增长(-4.5%)的城市将预期目标拉高到了6.5%左右,实属令人意外,要实现这目标接下来各领域必有一场硬仗要打。
从预期目标5到9名排位看(详见下表),大连和沈阳相对较谨慎,均将2023年GDP预期目标拟订在6%以上,大连若按此目标拼进,有望冲刺“万亿”大关;广州和深圳两个“兄弟城”将目标锚定在了6%,实实在在体现一个“稳”字;哈尔滨作为老工业基地也将目标定在6%左右,同样体现了“拼”的精神。
此外,宁波、济南、青岛和南京5城,相对而言更加审慎。宁波、济南和青岛3城分别将目标锚定在了5.5%以上与5.5%左右,高出去年的增长率2个百分点左右,实现预期压力不是很大;南京则将目标初定在了5%以上增长点,相对低调了很多 。杭州和成都虽未公开预期目标,但从浙江(5%以上)和四川(6%左右)预期目标看,这两城的预期目标可能会锁定在“5.5%—6%以上”的区间。
文旅消费成为经济复苏新动能
随着文旅消费场景恢复常态,各城均将促进文旅消费纳入年度重点任务。 济南市提出,促进老商埠、印象济南建设夜间消费集聚区,推动百花洲、曲水亭街等建设商旅文体融合特色街区。 哈尔滨市提出,开展“冰城夏都”“引客入哈”旅游营销活动,对年内接待来哈旅游的游客累计达到1万人次以上且符合条件的旅行社,给予一次性奖励2万元。
长春市提出,立足消夏、冰雪两大品牌,全方位打造东部生态文旅带、中部伊通河“水文化”高端消费区、西部商旅消费新亮点,旅游收入增长20%以上;加快建设新兴消费城,打造特色街区30条,办好电影节、航空展等100场展会。 深圳市提出,打造10条以上精品旅游路线,新落户10家以上国际酒店品牌,力争旅游总收入突破1800亿元。
西安市提出,发挥文旅特色优势扩大消费,大力培育“三都四城”品牌,策划组织“西安年”“乐享消费·嗨购西安”等系列活动。 南京市提出,加快提升江北、河西、江宁等商业新中心功能,培育一批特色商业街区和夜间经济集聚区。 大连市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夜间经济、假日经济、足球经济、会展经济,创造更多旅游新业态新场景。
△南京熙南里文旅街区
(图源:南京旅游集团)
品牌创建成为转型发展新抓手
宁波市提出,扩大开渔节、开游节、雪窦山弥勒文化节影响力,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强化质量品牌培育,新增“品字标”品牌企业60家。 广州市提出,继续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百园提质计划,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扶持重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发展。
南京市提出,促进文化与科技、创意、金融、旅游深度融合,大力培育文化创意、影视动漫等产业集群,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数字出版基地。 青岛市提出,推进奥帆海洋文化旅游区创建5A级旅游景区,规划建设千里海岸观光廊道(青岛段)。 长春市提出,推进万达长春国际影都等服务业集聚区达到45个,营业收入超过200亿元。
△青岛奥帆海洋文化旅游区
(图源:蓝色青岛)
武汉市提出,建设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打造国家文旅消费示范城市;办好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武汉“戏码头”中华戏曲艺术节等品牌节会。 西安市提出,创建不少于10个夜间消费聚集区;叫响做强“千年古都·常来长安”品牌,持续办好丝路国际音乐节、国际戏剧节、国际舞蹈节等品牌活动。
战略牵引培育新兴文化产业
厦门市提出,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大金鸡百花电影节等重大节展效应,加快影视、动漫游戏等产业放量提质,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济南市提出,加快宋风古城、长鹿白云湖旅游休博园等项目建设,发展影视动漫、电子竞技、沉浸式演艺等新兴业态。 西安市提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支持高品质演艺项目创新升级、接续开发。
△将在4月28日开放的西安丝路欢乐世界
(图源:陕西文旅集团)
深圳市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高地,加快打造数字创意产业集群,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设立数字创意产业投资基金,推动腾讯音乐大厦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2800亿元。 广州市提出,加快文商旅融合,培育壮大邮轮游艇产业等新增长点,打造世界级消费旅游目的地。
宁波市提出,实施数字经济投资“三年双倍增”计划,推进宁波软件园、芯港小镇、镇芯小镇、前湾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支持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新技术创新应用,培育优秀应用场景30个。 青岛市提出,实施数字经济产业体系培育行动,加快推进5G高新视频实验园、浪潮大数据产业园、元宇宙产业创新园建设。
文旅项目成为各地投资新赛道
深圳市提出,高水平规划建设大鹏龙岐湾片区。加快乐高乐园、金沙湾国际乐园、冰雪文旅城等项目建设和东部华侨城、海上田园升级改造。年内建成深圳美术馆新馆、图书馆新馆,力争开工建设深圳歌剧院,加快建设深圳创意设计馆、深圳自然博物馆、深圳博物馆新馆等。 力争文体旅游领域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4亿元以上。
△深圳歌剧院效果图
(图源:让·努维尔事务所)
广州市计划,推进新一轮13个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广州博物馆新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新馆等,总投资超140亿元,打造更多城市文化地标; 打造10个总投资近1000亿元重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包括花都九龙湖“阿拉亚”文旅场景综合体、广州国际文化中心项目等,带动文旅产业发展壮大。
西安市计划,加快开元剧场、丝路欢乐世界、绿地丝路全球文化中心、西安曲江文创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全年56个市级重点文旅项目完成投资220亿元以上。 大连市计划,2023年全市拟推进30个重大文旅项目(见下表),包括航海时代海洋文旅城、爱大连·无界2099、梭鱼湾实景演出等重点项目。
济南市计划,2023年,争取推动13个总投资499亿元的续建文旅项目年内实现投资57亿元,15个总投资259亿元的新开工文旅项目年内实现投资35.6亿元。 杭州市提出,对投资达到5亿元以上、年度投资达到项目总投资30%以上的文旅重大项目,优先保障土地和资金要素。择优认定区域性重点文化扶持项目,单个项目补助最高不超过50万元。
结语
副省级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城市单元,其经济走向及发展动态备受外界关注。综合前文分析可见,一向被视作城市“软实力”的文化产业,如今已成为每个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并在经济主战场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时移势易。伴随着2023年“拼经济”的号角吹响,在经济恢复新常态的背景下,15个副省级城市的文化和旅游产业正在进入“换档加速”期,如何锚定预期目标、稳住拼的方向和拼的重点,保持速度与激情将是决胜之关键!
标签: #洛阳丝路安居2023直接债权项目
评论列表